【本報台北訊】雲端、大數據來臨的時代,台灣科技廠近年老說缺少軟體人才;但科技業者透露,台灣缺的根本不是人才,缺的是產業結構、缺的是錢,才會讓我們的人才逐步靠攏歐、美、陸廠,台灣也從未培養出一個國際型軟體公司,讓台灣軟體人才面臨「質」、「量」兩大問題。
今年以來,中國大陸企業阿里巴巴、獵豹移動紛紛來台設立創業基金;阿里巴巴本周宣布,提供百億元創業基金,希望幫助初創、成長、擴展等不同階段的創業團隊,並希望這些團隊未來能參與阿里巴巴生態鏈,以商品、服務進軍大中華、甚至是全球市場,獵豹移動同樣也在今年年初宣布投資一億元成立獵豹創業基金,幫助早期新創公司。
台灣科技廠主管透露,台灣軟體人才多,搶人的企業不只台灣公司,歐洲、美國、中國大陸企業都在台灣設立軟體研發中心,早就來台灣搶人才了。
他舉例說,台大資工所畢業生去陸企面試,陸企給出的薪資是台灣科技廠的三倍,還不必去大陸工作,有事就透過網路跟遠在海外的公司聯絡,最後當然去陸企上班。
這位科技廠主管認為,科技大廠在雇用人才時,總會考量產業競爭力,如提供太高薪資,就會墊高成本,加上國內實施員工費用化,員工配股大大降低,也降低台灣青年學子到本地科技廠就業的意願,若無法產業結構現狀,台灣科技廠人才雇用問題恐將愈來愈惡化。
另人力銀行最新報告發現,台灣有高達八成上班族有意願赴海外工作,最想前進的國家以美國∕加拿大居首,比率約百分之四十五,其次依序為新加坡、日本、澳洲∕紐西蘭和越南,累計想前往東南亞工作的比率約百分之六十點四,許多上班族更直呼看好東南亞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