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左)與斐勇合照。圖/取自斐勇微信
文/裴勇(北京奮迅文化機構創辦人、執行長)
古往今來,揚州出了兩位高僧,一是唐朝的鑑真大師,把中國佛教傳到日本,為法操勞而雙目失明,被尊為「盲聖」。另一位就是當今的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把漢傳佛教傳到全世界,實現了他「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宏願。他的雙目現在也近乎失明,卻仍然為法忘軀,不遺餘力,燃燒著自己。
自太虛大師倡導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以來,星雲大師無疑是當今兩岸中國佛教界推動落實人間佛教第一人。大師之所以能落實,是因為有理念、有制度、有人才、有格局。儘管如此,老人家在一生弘法歷程中,始終面對著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俗化與聖化的張力,不斷進行整合與跨越的努力。儘管有八風不斷吹來吹去,他始終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堅忍前行。
佛教講自淨其意,我們應時刻努力「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讓漢傳佛教在世界各地具有了實體存在的事實面前,在一位九十老僧、一生把全身心都奉獻給佛法和有情的事實面前,你還在挑剔什麼?政治和尚可能是偏見,金錢和尚可能是俗見。老人家在弘法利生中創造了巨大價值,何曾用在為自己求安樂上?
佛教講發心,你可曾真正進入過老人的內心世界?記得我第一次上佛光山,大巴士上播放著老人家一九八九年回大陸弘法探親的紀錄影片,當看到大師見到過去的老師和親人霎時老淚縱橫時,我們無不為之動容落淚,我的耳邊也油然響起〈故鄉的雲〉那首深情的台灣老歌……老人家少小離家,至今鄉音未改,星雲不就是那片眷戀故鄉的雲嗎?老人家身上總有一股濃厚、深廣的家國情懷。這片雲,從故鄉緣起,雲水三千、雲遊天下,飛越那片海,來到寶島;飛越太平洋,望向世界,最終又回向那魂牽夢縈的原鄉。
有情有義
慈憫照撫眾人
與大師的每一次接觸,都感受到他的真性情,每一次交往都感受到他的有情有義。在每一個場合,老人家的目光和言語總能照顧到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一個人,每見此情,我的心中就會升起「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佛光四句偈。老人笑起來有彌勒佛一樣的歡喜,嚴肅時有種略帶哀愁的悲憫相,每憶起都栩栩如生且印象鮮明。
其實,老人家不是政治和尚,不是營銷和尚,不是辦學和尚,也不是書法和尚,這些都不能代表他一生的弘法。
他所做一切都是為了佛法能澤被人間,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陀出生在人間,成道、說法、弘法利生在人間。
做為為法而生,來世還想做和尚,以人間佛教為佛法發力,為世人而奔走,常表明自己人間性格的人間行者,對星雲大師最好的稱謂,我想應該是——「人間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