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打擊樂的節奏,打造兩廳院的殿堂──朱宗慶的城南藝事

文/張琬琳 |2015.11.06
1713觀看次
字級
以打擊樂的節奏,打造兩廳院的殿堂──朱宗慶的城南藝事圖/周依
以打擊樂的節奏,打造兩廳院的殿堂──朱宗慶的城南藝事
朱宗慶談城南的夢

文/張琬琳

一九七六年,國家兩廳院動工典禮,二十二歲的朱宗慶正在國防部服兵役,年華正盛的青年音樂家朱宗慶,擔綱國防部示範樂隊鼓手,為這場動工典禮奏樂演出。十一年後,兩廳院完工正式啟用,從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院學成歸國的朱宗慶教授,又受邀在開幕典禮中演出,後來他擔任了兩廳院顧問兼規畫組組長、主任,及至後來推動文化機構組織改造,他將兩廳院大門開敞向民眾,也成功讓台灣音樂邁向世界。一路走來,近四十年的光陰,兩廳院從起步動土,到至今成為國際一流的表演藝術殿堂,朱宗慶在追求音樂極致的路上,也一路參與了兩廳院的發展過程。

始終站在「藝術專業」立場的朱宗慶,用超越黨派的文化理念,畢盡全力推動台灣音樂體制的建構,也為兩廳院組織改造,策立了成功的典範。而這一切動力的來源,來自於他對音樂藝術的熱愛,和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理想和執著。受訪時,朱宗慶拿著他親筆手繪的城南地圖,圖上逐一標示了從兩廳院到城南的文藝館位址,他興奮而充滿期待,「城南充滿文化潛力,希望未來有更多人,願意來關注這裡,一棒接一棒去推動,讓城南結合兩廳院,成為一處全民共享的文化園區。」

文化改革創新

用專業和溝通博取認同

二○○一年,朱宗慶教授在文藝界的殷切盼望,以及社會期盼民主開放的文化氛圍下,接下了兩廳院主任的重任,為兩廳院擘畫出組織改造的願景。此時的兩廳院,因為機關定位不明長達十九年之久,在人事及財務的營運上遭遇瓶頸,讓國內藝文表演專業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也在國際競爭中受到不少障礙。兩廳院的組織改造,從願景、規畫到執行,在改革創新的過程中,難免遇到重重困難,朱宗慶積極而執著,總是用音樂家柔軟而堅毅的身段,攜帶一疊資料親自溝通,不斷和政策官員、立法委員,以及參與制度設計的專家進行對談。朱教授帶人也帶心,在任職主任期間,朱宗慶每一個禮拜,都寫一封信給中心裡的員工們,和同仁分享溝通,做政策說明,一年累計了五十三封信、共十萬多字。

朱宗慶對「專業」不妥協的精神,「纏功一流」,不達目的,絕不中止,這讓許多官員和民意代表,不得不折服,最後接受了朱宗慶的理念與主張,也因為這樣,今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設置條例」才能保留住許多重要的理想條款,讓兩廳院邁向「世界一流」的國際級水準。

為國際藝術殿堂

「開門」、「拆牆」、「活水」

朱宗慶說,「文化的改革創新,不只是去勇敢顛覆傳統,最困難在於,如何用誠意讓所有人了解到,我們是做對的事,不是為了某一政黨,而是為台灣好,是一起走在同樣的方向上,攜手努力。」

兼具音樂家的熱情、浪漫和感性,朱宗慶更展現打擊樂家掌握節奏、對紀律認真苛求的特質,他一方面為兩廳院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園區」擘畫出夢想願景,一方面也為達致理想的進程,訂下了嚴謹的計畫,在一系列的組織改造過程下,兩廳院拆除了圍籬,打開了大門,用書店、水景和咖啡座,重新打造出屬於全民的戶外生活廣場。朱宗慶也立下了一個重要的政策:「讓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二○一四年更名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執守藝術專業,廣場不接受政治的活動,並且,所有政治力量,都不能介入兩廳院的演出。」

對於國家文化藝術發展的創意和願景,朱宗慶總是保持積極的態度,他說:「遇到困難是必然的,沒困難就不是做事了」,而成事的關鍵在於,要「勇於去做夢,認真去實踐。」

兩廳院結合博物館群

讓城南創造無限的可能

朱宗慶說,兩廳院在文化藝術的表演和推廣,不僅要「放眼國際」,也更要「立足台灣」,因而經常和位於城南的各文化藝術單位互動密切,像是「南海學園」內的藝術教育館、歷史博物館、台灣博物館、教育電台,以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牯嶺街小劇場間,彼此都有合作計畫相互支持。

朱教授凝視著他繪製標註的兩廳院和城南地圖,充滿期待地說:「城南有豐富的文學、藝術、和文化教育資源,在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地方,如果青年和居民們,能一起做一個城南的夢,那這裡將會有無限的潛能。」

在朱宗慶的夢想中,他期待「從兩廳院走出來,捷運底下成為藝文街,而愛國東路成為徒步區,那裡有書店、樂器行、特色商店、婚紗店、咖啡廳,有活動時,這裡一路悠揚著樂音」,未來藝文活動一路串連到城南,「在各個博物館間,在音樂廳和劇場裡,讓兩廳院連結城南,成為一個文化藝術的總部。」

「城南是被期待的,如果有人願意做,民間願意形成共識,加上政府如果願意做一點,那麼實踐夢想的腳步,就會快一些。」朱教授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城南的願景,將會獲得更多人的重視,讓願意做事的人,能一棒接一棒,打造城南成為充滿希望的地方。♣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