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凱平(安睿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台灣人愛心滿滿,海內外皆知。每當遇到需要伸出援手的時候,總是可以看到台灣人很踴躍地出錢出力。
我自己連續五年參加單車環台的募款活動,更是深深體會到社會上的愛心存在於每個角落。
我自己身邊就有不少朋友,他們累積財富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替自己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也不是要留給下一代,而是用來幫助社會上其他需要的人。在他們的計畫裡,有的人可能打算在特定的時間點,捐出大部分的財產給他們認可的慈善機構,有些則是計畫成立自己的基金會,有些則是想把錢留在自己的手上管理,再逐年分批捐贈給需要的對象。
不管是採用上述何種作法,都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在實際捐贈和執行之前,都有一段累積財富的階段,而在開始執行之後,除非是捐贈給其他慈善機構,否則都需要妥善管理運用。
在財富累積的階段,這樣以回饋社會為目的之理財目標,是比較具有彈性的。所謂有彈性,指的是它是一個跟我們生活品質沒有直接關連的理財目標,財富累積的成效對生活不會產生影響;因此實際運用的時間點也會比較有彈性,不像退休或子女的教育,會發生在一個很明確、很難變動的時間點上。
因為有這些特性,所以在累積財富的方式上,更有它靈活的空間,不需要太擔心短期間投資價格波動的風險,所以可以選擇具有一定穩健度,成長性較高的投資工具,例如全球型的股票基金,以追求財富積累的效率,讓它可以幫助更多的對象。
在實際開始進行運用之後,持續的管理運用更是關鍵。希望用這些錢來幫助哪些對象?每次要花多少錢?預計這筆錢要用多久?還沒用掉的錢該如何管理?這些都是可以事前加以妥善規畫。而最理想的目標,或許是追求它的永續經營。
以國際知名的諾貝爾獎為例,當年諾貝爾先生留下作為獎金的龐大財富,在多年的獎金發放、保守的投資策略,以及稅務的侵蝕之下,一度瀕臨資金用盡的窘境。後來改變投資策略、重新進行財務規畫後,這筆基金才又蓬勃興盛起來,流傳至今不輟。
我相信,每一筆回饋社會的慈善基金,都有機會透過專業顧問的協助,藉著明訂基金的目標,詳細計算財務需求,並妥善設計資金的投資運用架構,來達成永續經營的最終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