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洪 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教授
金像獎影帝勞勃.狄尼洛最近演了一部電影《高年級實習生》,讓人感到老不但不可悲,還可以很有魅力,使一些老友見面就互相調侃,「找個見習生做做吧?說不定會有第二春」。「老」,在二十一世紀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
德國的教育部在二十多年前,看到歐洲的趨勢是「老之將至」時,便委託柏林的蒲朗克研究所去作「Berlin Aging Study(BASE)」的研究,探測一九九○~九三年間的七十五歲老人的心智和幸福感。他們在二○一三~一四年,又做一次同樣的研究(BASEⅡ),來比較二十年後,同樣年齡的老人情況是更好還是更壞?結果發現人是愈活愈幸福了,現在的七十五歲老人在各方面都超過二十年前同年齡的老人。
這個研究用魏氏智力測驗中的數字符號測驗,測七百零八名老人的認知能力。從一到九,每一個阿拉伯數字下面都有一個符號,老人要盡快的把相對應的符號填入該數字下面的空格中。如與「一」相對應的是「V」,那麼所有的「一」下面的空格都要盡快的填入「V」。
幸福的測驗是請他們填「我有時覺得我的生命不值得活下去」、「我很認真對待每一件事」的問卷,用一到五的量表(一代表從來沒有,五是很頻繁)來評估他們生活的士氣(morale)和幸福感。另外,也請他們回答生活中正向,如主動、專注和負向,如緊張、生氣的情緒有多頻繁出現。研究者作「統計上雙胞胎」(statistical twins)的配對,在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甚至連醫療診斷上都盡量相似,來比較。
結果在這一百六十一對統計雙胞胎中,BASEⅠ的老人,數字符號測驗的分數是三十一點五一,幸福指數為三點六九,正向情緒三點五一,負向為二點七八,而BASEⅡ的老人數字分數為四十點五;幸福指數為四點零二,正向情緒為三點八九,負向情緒二點五○。現在的老人的確比二十年前的快樂了很多。
其實早在十年前,普朗克研究所的學者就已經發現六十五歲是智慧的顛峰,美國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研究者也發現,在控制了健康、收入和婚姻狀況後,六十五歲是生命滿意的最高點,難怪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家D. Laibson說六十五歲是做企業總裁的最佳年齡,因為他們能夠快速掌握複雜的金融資訊,又不受情緒的影響,可以做出最好的判斷。
因此,國外的學者呼籲延後退休年齡,如澳洲就把退休年齡延到七十歲。現在的人愈活愈長,一九○五年時,台灣男生平均壽命為二十九歲,女生為三十歲,一百年後,現在男生平均壽命七十七歲,女生八十四歲。若六十五歲退休,後面幾乎還有二十年的時光可利用。《禮運大同篇》中的「老有所終」,不但挑戰執政者的智慧,也考驗我們對自己生命的看法。
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如果我們能像德國一樣,早一點看到自己社會也有老化的趨勢,就不會快速廣設大學,然後因為招不到學生再來退場。如果未雨綢繆目前已來不及了,政府至少要立即拿出策略來,像松下幸之助說的「下雨了,把傘打開」,務實的處理這個問題。
今日不走,明日要跑,再不做,只怕跑也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