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為提升課程品質,政大提出「課程精實方案」,計畫藉由減少開課科目、課程整併等方式,在三年內採漸進式調整,讓專任教師每學年平均授課時數從十六小時到十八小時降至十二小時,同時鼓勵各系將畢業學分降低至一百二十八學分。近期著手要求各系所盤點課程,十一月將在校務會議討論,預計一○五學年度新生適用。
政大主秘寇健文表示,「課程精實方案」希望系所重新盤點及思考課程設計,刪減掉不必要的課程、加強每堂課的分量,也調降畢業學分、必修學分比例減少至四成以下。目前規劃以院為單位,由學校進行總量管控,以該院現聘任的專任教師數乘以每學年十二小時進行開課量控管,讓課程重「精」不重「量」。
寇健文說,為避免明年方案上路後,原有大二、大三及大四學生面臨畢業學分數未降、但課程數不夠問題,實施頭三年學校將以經費支持「兼任時數補給」,由學校提供資源讓院系所增加兼任教師開課時數。
學生愛修課?
老師負擔重?
台灣大學生有多愛修課?政大觀察發現,學生平均每學期會修八至九門課,與世界其他學校,如哈佛等校學生相比多出許多。網路上也曾有赴美博士生觀察,美國知名學校學生修課非常慎重,一學期頂多修三、四門課,與台灣學生動不動就把課表塞滿的情況大不相同。
而在教師方面,助理教授、副教授依教育部規定,每學期授課時數至少需九小時,教授則需八小時,等同每學年要授課十六小時到十八小時,若符合兼任行政職、主持國科會計畫、擔任導師等條件可減授,但整體而言開課量對老師而言還是不小負擔。
外語系學生反彈
影響學習品質
政大的做法也引起不少校內質疑聲浪,有學生認為,各系所狀況不同,不能以同樣標準看待,且現在只看到學校要減量,卻沒看到如何保障「質」的提升。外語學院學生便指出,外語學院很多語系是以前從未接觸過的語言,如斯拉夫語、阿拉伯語,難以提前預習,也怕因課程減少影響扎實度。
其他學校如台大、成大、清大等校,並未針對系所授課時數做統一性規範,交由系所評估各自需求開設課程,但鼓勵各系調降畢業學分,增加學生選課多元空間。成大副校長黃正弘說,「後端」畢業學分數調降,「前端」開課數量自然就會調整,不需要特別去管控。
政大副校長王振寰表示,課程需要的是「開對」而非「開多」,方案能讓各系重新檢視自己的開課情況及畢業學分門檻,現已請系所著手盤點,一個月內會統計出全校會減少多少課量。畢業學分數學校僅是鼓勵,還是會尊重各系所特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