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由於種種原因,造成並保持了幾十年彼此分隔的現狀,兩岸各自為政,並成為了政治家和社會公眾一直努力解決,但仍懸而未決的現實時局。
儘管近年來兩岸交流不斷增多,但彼此在文化和認同上,特別是國家認同層面,互相的理解常常並不同一。具體到對公民身分的界定上,在一些人的眼中,就有了「(你們)中國人」和「(我們)台灣人」這樣的區隔。
星雲大師為針對台灣選舉評論文集《慈悲思路.兩岸出路》所撰寫的〈代序〉,則以星雲大師傳奇的人生經歷,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理念兩方面,為我們巧妙回答了這個困擾兩岸已久的重要問題。
星雲大師在台灣居住六十餘年,台灣並未承認他是「台灣人」,直到近年來,他居住過數十年的宜蘭市公所,才給了他榮譽市民的認可。而他在一九八九年回故鄉探親時,家鄉的父老也不認識他,都說:「這是台灣來的和尚。」若用一個社會學概念來形容星雲大師的處境,就是處於「國家/國族 認同邊際」的情況了。
「有佛法就有辦法」。星雲大師一直善於以人間佛教的善巧方便,來應對現實中的各類問題,更好地弘揚佛法、宣導人間佛教理念。面對處於認同邊際的尷尬,星雲大師幽默地說,「只要地球不捨棄我,那我就做個『地球人』吧!」
星雲大師「地球人」這樣善巧方便的稱呼,恰恰反映了他早已放下一切分別心,以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去關懷眾生。星雲大師在海內外眾多善舉已說明一切。也正因如此,星雲大師在美國、澳洲等地短暫居住過的城市,給了他十多個「榮譽公民」稱號,住過數十年的宜蘭市公所也給了他榮譽市民的認可,大陸也同樣鼓勵他重建宜興大覺寺祖庭。更重要的是,佛光山人間佛教早已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並被廣為傳頌。
正是基於此,星雲大師反對台灣島內有關台獨的想法,反對台灣族群分裂和社會對立衝突,推動實踐僧信平等、男女平等、自他、宗教平等的行動。對於兩岸和平、世界和平,台灣不要再有人我對立的禍患,不要只有藍綠、沒有對錯是非善惡的觀念,則是他畢生的盼望。他在序中提到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女士「禮失求諸野」的呼喊。
星雲大師認為,若能「禮失求諸佛教」,更是人間美事。若人們能夠持著佛光山人間佛教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理念,將佛光山人間佛教理念融入現代社會公共規則和行動準則,樹立道德、講究慈悲,進而形成一個基於人間佛教的大信仰共同體,社會是非常有可能變得更加富有秩序的。特別是星雲大師倡導各宗教之間互相尊重、彼此包容,也很有利於各大宗教之間共同促進社會秩序的生成。
星雲大師的〈代序〉中,也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和智慧的一個剪影,在表達了他廣博慈悲的「中國觀」的同時,彰顯了星雲大師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格局。
面對認同邊際尷尬時的善巧方便,還是不分國別、種族、宗教信仰的廣博慈悲和廣結善緣的諸多善舉,抑或他倡導「兩岸慈悲,共同以中華文化救台灣」的願景,都深刻體現了星雲大師的慈悲與智慧。
星雲大師強調,「中國是五千年中華文化孕育的歷史中國、文化中國、全民中國,是民族血肉相連、不能改變的中華民族。」兩岸基於中華文化的同根同源,是星雲大師深刻的「中國觀」,也是星雲大師深刻智慧的重要體現。
張曉藝(大陸/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