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銅鎏金九蓮觀音造像」,考證發現原來是明萬曆年間朝廷賜給大寺院的行儀大像,拍價馬上翻了好幾倍。右上圖為驗明正身的關鍵:觀音像背面的銘文,內容是「募化僧性廣,萬曆乙未年造。會首王元化。」圖/宇珍國際藝術公司提供
明萬曆「銅鎏金九蓮觀音造像」,考證發現原來是明萬曆年間朝廷賜給大寺院的行儀大像,拍價馬上翻了好幾倍。右上圖為驗明正身的關鍵:觀音像背面的銘文,內容是「募化僧性廣,萬曆乙未年造。會首王元化。」圖/宇珍國際藝術公司提供
【本報台北訊】出身卑微的明代宮女如何翻轉成為觀音化身?今秋出現在拍場的「明萬曆九蓮觀音造像」見證晚明的政教合一傳奇。
目前出現在宇珍秋拍的「明萬曆九蓮觀音造像」,即是晚明皇室推動「九蓮觀音」信仰活生生的見證。引人矚目的是,這尊觀音像曾是商界聞人蔡辰男的舊藏之一,二○一○年曾出現在「國泰美術館塵封二十五年珍寶再現」專拍。此次挾著學者的最新考證,從觀音背部的兩行銘文驗明其出身朝廷的特別核准,身價可望跟著翻轉。
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后原是貧寒宮女,為了抬高其身分以遂政治目的,神宗及李太后在萬曆四年(一五七六年)開始宣揚李太后為九蓮菩薩轉世。長榮大學藝術系助理教授陳俊吉指出,九蓮源自西方淨土的思惟。萬曆十四年,神宗命宮廷畫師以白衣觀音的圖像為基礎,將李太后包裝成九蓮觀音,並廣泛在各地立造像碑及推廣九蓮觀音圖像,聯手推動九蓮觀音信仰。
朝廷核准 募資打造
台北藝大名譽教授林保堯與陳俊吉為了這座觀音曾親赴大陸加以考據。陳俊吉指出,這尊鑄造於乙未年(萬曆二十三年)的觀音背後刻有「募化僧性廣,萬曆乙未年造。會首王元化。」即募化僧性廣及功德主、地方仕紳王元化的名字。由於明代對建造皇家寺院管控嚴格、禁止私自營造,唯有朝廷核可才能建造寺院。據此可知這是獲得朝廷的核准募化的皇家寺院並由地方仕紳資助打造的觀音像。由於在京城鑄造的地緣以及由官方核准募化,使得祂具有晚明官樣品味風格。
最高等級 拍場焦點
林保堯指出,明代的金銅像可分彩金、漆金、鎏金,乃至頂級的朱金。這尊觀音像過去被定為「銅鎏金」材質,實則為更高等級的朱金。
宇珍總經理張玉霞表示,這座觀音高達一百二十一公分,胎體敦實厚重,體型碩大搬動不易,加上二○一○專拍時為中央存保公司所委託相當注重安全,並未完整呈現背後銘文也未詳細考究。因而這座觀音像雖屬一千二百萬起跳的高價拍品,但當時這場專拍外界全聚焦在一枚「乾隆玉璽」身上,此座觀音僅以一千八百萬左右成交,目前其預估價為四千二百萬元起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