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琛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大陸山西省大同市雲岡石窟最著名的露天坐佛,兩側為立佛,東立佛形態清晰可見,但西立佛卻因坍塌時間久遠,且沒有記載,具體佛像形態成謎。自去年開始,雲岡石窟研究院考古整理研究上世紀末窟前出土文物,從現存痕跡和考古出土的百餘個石塊看,西立佛的佛衣及手印等形狀基本上可以確定,雖然佛首部分缺失,但可望恢復佛身主體,重現高約九公尺的北魏西立佛形貌。
雲岡石窟第二十窟屬雲岡早期造像,是「曇曜五窟」之一。由於窟頂崩塌,主像外露,通稱「露天大佛」。大佛東側的立佛保存完整,西側立佛僅存下身膝以下局部以及頭光局部。其餘身軀推測隨著窟頂和西壁坍塌,佛像原形不為人知。
雲岡石窟研究院分館負責人王雁翔說,從去年開始,雲岡石窟研究院組織抽調考古研究人員,整理了一九九二年窟前出土的文物。研究員指出,當年考古挖掘時,在北魏文化層發現西立佛殘石一百三十多塊,專家認為西立佛早在北魏時期就坍塌了。
目前發現,西立佛原形為著通肩衣,左手上舉握衣裾,右手下垂的形象,與十八窟主尊樣式一致,差別是前者衣著為通肩衣,後者著偏袒右肩衣。此一發現,對於研究西立佛和二十窟洞窟形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