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也許你從來就不曾想過,在台灣,還有許許多多在我們生活中,一般人早就習以為常的習俗或者文化,竟然都是源自於原住民的舊習呢!
公視節目製作人劉還月分別在三日、七日、十、十四、十七、二十四、二十八日,於台北市勞工教育中心,從南島民族開始,透過系統性的介紹,清楚而完整地,讓大家輕鬆認識這塊土地最早的主人。
「你是從石頭縫中崩出來的嗎?」這句話在泰雅族的始祖傳說中是這樣說的,天神為了創造人類,於是劈開了一塊大石頭,裡面跑出來了一對姐弟……,這對姐弟不僅成為泰雅族的祖先,更跟泰雅族的紋面文化,有非常重要的關係!
清代以後,有關原住民的記載愈來愈多,只是,不同的文獻中會出現不同的記載,有的稱為「生番」,有的是「熟番」,還有「野番」、「凶番」,甚至是「雞趾番」,為什麼會有這些奇怪的名稱,指的又是那一族呢?
七日主題「歷史文獻中的台灣原住民族」則是透過這些珍貴的歷史記錄,介紹原住民的風俗、語言、文化、居處、生活。
劉還月透過多年的田野調查經驗,認為要有系統的認識台灣原住民,最好的方法,就是同時認識不同的民族和天然環境的關係。如果認識布農族是南島民族中,原始分布地最高的一族,那麼自然就更容易瞭解,布農族的狩獵文化以及八部合音了。
十日展開的「雙十字系統認識台灣原住民族」課程,即是以中央山脈為台灣最重要的地標,再劃分出南北兩條橫線,建構出的兩個十字,讓學員更容易認識原住民,同時對於平埔族群,更能夠記得清清楚楚!
從本質上去認識原住民族不同的祭儀特色,才是真正深入原住民文化的根本,十四日的「台灣原住民族的原始信仰與祭儀」將探討人類最本始信仰的產生因素,完整說明信仰演變的三個階段。
十七日「北台灣的原住民族」課程將配合播放「海岸邊的布農人」記錄片。二十四日「南台灣的原住民族」播放「排灣族頭骨架探秘」。
二十八日「東台灣的原住民族」播放「阿美族的巫師節」。七月一日配合「北台灣的平埔族群」課程播放「道卡斯族七姓公的後裔」。
七月八日介紹「南台灣的平埔族群」播放「放索社的平埔族人」。報名電話:(○二)二五三七一九五八,台灣觀光領團人員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