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曙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耶魯大學精神病學家、耶魯神經治療診所醫務主任賈德森.布魯恩(Judson A. Brewer)博士,結合神經學與佛教實踐,幫助患者克服菸癮。布魯恩講授的「正念」(mindfulness),是源自於佛教思想的觀念。佛教哲學不僅能幫助釋放壓力,也能幫助戰勝威脅健康甚至是不良的嗜好。
癮君子使用藥物或某種物質,來緩解壓力和緊張感,這種行為會逐漸形成習慣。布魯恩在耶魯神經治療診所的正念訓練,主要是幫助藥物成癮者戒掉對藥物的依賴,以緩解各種壓力產生的情緒。佛教認為諸行無常,生命時時刻刻在變化,憤怒及各種壓力都會漸漸消失,痛苦也是如此。
佛教以「苦、集、滅、道」四聖諦為基礎。苦諦,意為生命即苦。集諦,意為苦難源於自身的無明和對欲望的貪執。滅諦,意為可以克服這些欲望。而道諦,則意味著跟隨佛陀指引的道路,方能走向覺悟。
布魯恩倡導的正念訓練是診所版的「道諦」,布魯恩將患者接受的培訓歸納為SOBER:停下來(Stop)、觀察身心(Observe)、呼吸(Breathe)、拓寬覺知(Expand),最後以健康的方式反應(Respond)。
患者還學習各式各樣的禪修,例如慈愛禪修是透過持續念誦「願你快樂、願你健康、願你遠離內外的傷害、願你自在生活」;這些練習可以開發專注力,對科學界來說,正念具有集中注意力和接納外在的作用。
布魯恩表示,宗教和神經學的結合看似矛盾,但在科學家看來,佛教可能是最有吸引力的宗教。佛教並沒有傳統意義上「神」的概念,也鼓勵信徒從實踐中學習,而不只是單憑信仰。他相信,佛教哲學對健康是相當有幫助的,無論身心靈。
目前,這些新研究尚無決定性的成果。但根據布魯恩的介紹,研究人員比較了正念療法和傳統認知行為療法對緩解壓力的效果。研究發現相較於傳統療法,正念培訓也有減輕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以及調節心率和呼吸的效果。即使目前無法得知,正念療法是否會比傳統療法更有效,但至少不會產生後遺症與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