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百語76 有理想,才有實踐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2015.09.29 語音朗讀 268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中國佛教會訪問團由大師任團長率團員赴美訪問。大師右為煮雲法師,前排:心平法師(右四)、慈莊法師(左四)、慈容法師(左三)、慈怡法師 (右二)、蕭碧霞師姑(第二排左二)。1976.7 圖/佛光山提供 姚迺崑居士(左)、筆名公孫嬿的查顯琳居士(中)與大師於菲律賓合影。1963.8.1(趙超椿攝) 圖/佛光山提供 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大會於佛陀紀念館舉行開幕典禮。前排左起:游象卿、余聲清、翁詩傑、大師、吳伯雄、陳淼勝、心定和尚。2012.10.10 圖/佛光山提供 大師於美國買下位於梅屋的耶穌教堂,命名為「白塔寺」(西來寺前身),作為國際弘法的據點。 圖/佛光山提供 知名武俠小說家梁羽生夫婦,至澳洲南天寺拜訪大師。2000.2.13 圖/佛光山提供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本文作於一九九七年(民國八十六年)四月 在棲霞山出家的少年時期,師父志開上人恐怕我不懂發展未來,有一天特別找我過去,說道:「理想是現實之因,現實是理想之果,你要有理想,才能實踐你的世界……。」我將這段話深記腦海之中,多年後的今天,憶及往事,深深感到這是一句顛撲不破的至理名言。 回想童年時什麼都不懂,但當我見到莊嚴宏偉的佛寺道場,及長袍飄逸的出家僧眾時,心中便生起將來要出家當和尚的念頭,不料這一念後來竟成為事實,如今想來,真是印證了「有理想,才有實踐」的道理。 出家之後,受了幾年關閉式的叢林教育,有一天居然異想天開,在日記上寫著「佛教需要文藝化,佛教需要電影化,佛教需要人間化,佛教需要國際化」,日後當我「實踐」稍有成績的時候,才恍然覺悟到:這一切的一切雖然在當初只是小小的一念,卻在自己未來的一生當中,成為「理想」的果實。 小品新詩 獲得錄用刊載 為了「實踐」佛教文藝化的理想,我從青少年時期即開始在紙上塗鴉,記得第一篇作品是〈鈔票的話〉,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念頭投稿,沒想到竟然被江蘇省在鎮江發行的《新江蘇報》錄用,後來我又接二連三寫了許多小品、新詩寄到《新江蘇報》,也都獲得錄用刊載,這對於我來說,實在是一種無上的鼓舞。 及至弱冠來台,雖然當時食不果腹,依然自我勉勵,陸續以淺顯的白話撰文寫稿,《無聲息的歌唱》就是在生活最艱困的時候,為向大眾介紹佛教法器寫下的片紙隻字結集所成的書籍。我不但創作了一些短篇小說,如〈茶花再開的時候〉、〈真正皈依處〉……,佛教童話故事〈星君仙女下凡塵〉……,刊登在《人生》、《覺生》等佛教雜誌之外,又嘗試撰寫長篇小說《玉琳國師》,沒想到初試啼聲,即蒙受讀者歡迎,後來多次改編成劇本,錄製成廣播劇,在電台播放,拍攝成電影,在劇院演出。其中以數年前勾峰先生改編製作的連續劇《再世情緣》,最為轟動,連海外地區都爭相播放。 也因為當初這一念「佛教文藝化」的「理想」,我不知結交了多少文藝界的朋友。像郭嗣汾先生就是我四十年來的文藝老友。為了推動「佛教文藝化」的理念,我曾邀請他編寫了一部長篇小說〈菩提樹下的兒女〉,廣受好評。在我主編的佛教刊物中,也發表了許多像瘂弦的新詩、公孫嬿的散文等當代名家的大作。 文藝理想 結緣文壇人士 此外,著名文學家何凡、林海音夫婦也曾多次與我聚餐座談,而後來的一些作家像應未遲、端木野、陸震廷、姚家彥等人,一直到佛光山開建以後,仍經常與我往來會談,女作家協會會長劉枋女士尤其喜歡佛光山清幽的環境,曾經來此長住。天主教徒郭晉秀女士等一群女作家則組織合唱團,經常在佛光山重要的集會中獻唱。去年我赴美弘法時,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會長黃美芝率領作家多人,也專程前來邀請我擔任該會顧問。當初「佛教文藝化」的這小小一念卻讓我與海內外文壇人士廣結善緣,實是始料未及之事。 過去在大陸時,由於雅好文藝著作,因此胡適之、林語堂、巴金、魯迅、老舍、茅盾、乃至冰心、郭沫若、沈從文、許地山等人的諸多作品,我可說是無所不看,至於歐美翻譯名著如《戰爭與和平》、《少年維特的煩惱》、《老人與海》、《浮士德》等,我也多所涉獵。及至來台,像謝冰瑩、瓊瑤、高陽、徐訏等人的散文、小說,無論是古典的、現代的,我都一一拜讀,作為忙裡偷閒的一點娛樂,甚至像武俠小說家臥龍生等人,後來與我還成為朋友。我發覺:與他們無論是神交也好,是對話也罷,無形中都增廣了自己的知識見聞,甚至與經義相證,趣味盎然,對於開拓思惟,遣辭用字,助益甚多。 我努力提倡「佛教文藝化」,其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因閱讀文藝作品,而在八識田中種下菩提種子。但有些人不明此理,批評我太過重視文藝。回溯歷史上的八大山人、石濤、懷素、曼殊等出家僧眾,雖然在藝術上具有偉大的成就,卻不能列入正統佛教史中,誠為可惜! 其實,胡適之曾稱讚《維摩詰經》是世界上最長的白話詩,《華嚴經》是儒林外史式的小說,其他如《大寶積經》、《百喻經》等,是辭句優美的散文,《本生譚》則有如現代的文藝小說,凡此雖是佛法,但在文人的心目中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藝術。 發行雜誌 佛法走進家庭 此外,從佛教弘傳的歷史來看,長行式的散文、重頌式的詩歌、譬喻式的故事、論議式的雜文……,二千五百年來,不知度化了多少迷惘的眾生。敦煌洞窟中八相成道、《維摩詰經》等圖案形式的變文,將佛教文學與藝術相互結合,穿越無垠的時空,也為人類留下了不朽的貢獻。古德云:「高山不辭土壤,大海不揀細流。」大家為何獨將文藝排除於佛法之外呢? 中國國民黨之所以能推翻滿清政府,締造中華民國,文宣上的努力,功不可沒;中國共產黨憑著一枝筆桿,橫掃千軍,勝過百萬雄兵。佛教講究智慧通達、勇猛精進,為何流傳至今,佛門釋子反而昧於事實,畫地自限呢? 為了光大聖教,我決定忠於「理想」,以「實踐」來證明一切,所以我接辦《覺世》,另創《普門》,成立「佛光出版社」,以雅俗共賞的文字,讓佛法走進家庭,深入社會,如今《覺世》每期發行量逾四十萬份,《普門》是國內唯一月有盈餘的佛教雜誌,「佛光出版社」所出版的佛教圖書包括中、英、日、韓等各國文字,多達四百種,並曾多次獲獎。凡此成果,不都源於當初那一念小小的「理想」嗎? 電影上映 飽受無妄之災 我生長的年代正逢默片流行,記得十歲左右,曾走上很長的路程,看了一齣抗戰宣傳默片,心中深受影響。及至出家之後,有聲電影問世,然而礙於封閉的叢林教育,無法見識到現代化的聲光化電,只有從報章雜誌上閱讀影評,心中對電影的嚮往日以復加,從而萌生「把佛教故事搬上銀幕,將佛教電影化」的想法。 佛學院畢業後,我從宜興來到南京,在新街口的大華戲院觀賞嚴俊和李麗華主演的《文素臣》,心中深受感動,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現代有聲電影。後來,又看了林黛剛出道時主演的第一部片子《小白菜》,劇中小人物的苦難情形引發我心中的共鳴,電影的影響力又再一次地在我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雖說看電影與看書一樣,都是正當的嗜好,但出家人喜歡看電影畢竟不能為人所諒解,所以我也自我約束,避免譏嫌。儘管如此,「藉電影弘揚佛法」的心願已深植八識田中。 來到台灣以後,金國戲院所附設的製片廠表示有意將拙作《釋迦牟尼佛傳》拍成電影,我當時聽到這個消息,真是高興極了,自忖:多年來的心願終於得以實現!尤其想到金國戲院的負責人是我在台北的皈依弟子,那時的興奮實非筆墨足以形容。但電影上映之後,才發覺劇情根本與原著不符,遑論合乎佛法?但觀眾那裡曉得箇中原因,於是種種的抗議、恐嚇接踵而來,我首當其衝,遭到許多無妄之災。 後來又有人要將我的《玉琳國師》改編搬上銀幕,易名為《千金小姐萬金和尚》,因為是台語發音,當時我聽不懂,也無從了解它的好壞。 過了幾年之後,電視逐漸開始普及,電視製作人游娟、林登義等人又將此書改成連續劇,在台視、華視播出時,又因劇情不符原著而招致批評。 一念奇想 終生努力實踐 雖然歷經多少挫折,我依然不灰心,因為「佛教電影化」雖是我五十年前的一念奇想,但也是我終生努力實踐的「理想」。像日本片《釋迦傳》、《鑑真大師》、《空海上人》,韓國片《等身佛》、《大鵬金翅鳥》、《元曉大師傳》等,將佛教故事透過電影效果深入民間,可說是功德無量。國內的製片水準逐日提升,應該可以拍出更好的佛教電影供大家觀賞,像《維摩詰經》中「天女散花」的故事,如果能運用現代的科技效果,將大乘佛教活潑的內涵精神展現在銀幕上,必定會比京戲裡的《天女散花》還要精采。此外,若能以歷史性的手法拍攝《西遊記》,以正面的手法將玄奘大師橫度流沙,西行取經的艱辛困苦展現在世人的眼前,必定能引起觀眾心靈的共鳴。 多年來,我經常將心中的理念分享給電影界的朋友,可惜至今還未見有人敢勇於一試。儘管當初心中的理想未能開出燦爛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但多年來的努力耕耘,長出一點小花小草,也不能不視為美景的前奏,我對於未來還是充滿光明的希望。 通俗方式 弘揚佛法妙諦 我一生中著力最多者,便是將「佛法通俗化」。十九歲時就讀的焦山佛學院,有「佛教的北大」之稱,當時的老師皆是一時之選,不但佛學素養深厚,社會知識也異常豐富,講起國文、地理、歷史、生物……,都是旁徵博引,生動有趣。因此,每次一堂課下來,我就能牢記其中的內容,那時常想:如果佛法也能用類似這種講法,必定能收到更大效果。 所以,我初來台灣時,雖然在佛學院仍沿用傳統的分科、表解來教導學生,然而一旦出去面對大眾弘法,我必定走「通俗」路線。 有一天,我在一所寺院聽到一位信徒讚歎某人講經講得真好,但當別人問起講些什麼內容時,對方卻回答:「什麼都聽不懂,只知講得很玄很妙。」我聞言自忖:當初佛陀說法的用意本來就是為了利喜眾生,如果被後世的佛子講得讓人聽不懂,又有什麼意義呢? 再看看當時的佛教界普遍以趕經懺為主,對於弘法卻不重視,遑論說法的內容與方式了。也因為如此,信徒們只知道拜拜、吃素,卻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自覺覺他。因此,我更決定要以「通俗化」的方式來弘揚妙諦,設法將現代人的生活點滴和佛法印證融和。 我發覺:將佛法真理講得讓人聽不懂很容易,讓人能了解其中的奧義卻是十分地困難。儘管如此,為了使大家能得到佛法的受用,我願意比別人花費更多的心思來準備教材,甚至省吃儉用,購買弘法道具,從黑板到幻燈片,從投影機到電腦字幕,幾乎都可以說是開佛教的先例。 自一九六○年左右開始,二十年當中,我一口氣主持了數百場的佛學講座,從鄉村陋巷到國家殿堂,從大專院校到三軍軍營,從監獄到工廠,從難民營到體育館……。後來,四百多篇「通俗化」的講演稿陸續結集成書,由佛光出版社出版,最近更應大家要求,分編為單行本,每年發行數百萬份以上。想當初僅憑一點小小的理想,經過努力地實踐,得到這麼一點點的成績,雖然不甚滿意,但也聊以告慰家師當年的勉勵了。 如今我雖已年屆七十,仍繼續以「通俗化」的方式到處說法,並且每天在華視、中視、台視三家電視台主持弘法節目,像《星雲禪話》、《星雲說偈》、《星雲說喻》、《星雲說》,都是藉著淺白的言辭來解釋繁瑣難懂的名相、典故、偈頌、義理。自播出以來,回響不斷,其中有意欲輕生的少年感謝我讓他重獲新生,有貌合神離的夫婦感謝我挽回了他們的婚姻,有失和反目的婆媳感謝我讓他們一家重拾美滿的生活,有獨居失伴的老人感謝我給予他心靈的拄杖……,這一切都證明了「理想是因,實踐是果」的道理。 首次出國 至東南亞訪問 一九三八年,太虛大師遠赴歐美弘法,並且在各地倡導組織「世界佛學院」及「佛教友誼會」,但終以後繼無人、經費缺乏,而未能克盡其功。年少的我由報章雜誌中獲知此事時,雖已是走入歷史的陳年舊聞,但仍在心中引起無比的震撼,「佛教需要國際化」的理想也因此深植腦海,成為我永世奮鬥的目標。 一九六三年,我第一次出國,隨著中國佛教會訪問團到東南亞國家訪問❶,由於擔任該團的祕書兼發言人,所以有很多機會和當地的政要或佛教團體的主要幹部談話,記得在馬來西亞,邱寶光居士和我初次見面時提到:在星、馬一帶有許許多多佛教青年不會說中國話,卻會說很漂亮的英文,假使能有通曉英語的法師常在檳城弘法,一定會有更多的知識青年皈依佛教,最後他表示很希望台灣的大德法師能前來領導他們學習大乘佛法。我聽了以後,感慨萬千,世間上有多少人渴望著法水的滋潤,而身為僧伽的我們卻偏安一隅,寄佛偷生,真是何其慚愧啊! 來到印度,尼赫魯總理接見我們時,說道:「印度是佛陀的祖國,佛教崇尚和平,向世界宣揚佛教的和平主義,是我們佛子都應有的責任。」我心中為之一振,這不正是我多年以前的心願嗎?尼赫魯不愧為一國之元首,能勇於發此讜論。 僧信合作 佛法光照寰宇 一九七六年,美國兩百周年紀念,我組團赴美訪問,並視察當地佛教的發展,後來又多次應邀赴歐美等地弘法,我發覺藏傳、南傳、日本、越南等地的佛教,或由於戰爭逃難,或隨著移民而登陸西方,雖有弘法熱忱,但大多缺乏國際宏觀,因此組織散漫,無法充分發揮整體的功能。所以,一九七八年,在因緣具足之下,我於美國成立「國際佛教促進會」,隨即籌建西來寺,作為國際弘法的第一個據點,其後更以此為基礎,相繼在美洲、歐洲、澳洲、非洲、大洋洲,甚至回過頭來在日、韓、馬、菲等亞洲各地建設不下百座佛教道場及事業組織,以健全的僧團作為弘法利生的堅實後盾。 一九九二年開始,我又在世界各地成立「國際佛光會」,以凝聚在家信徒的力量為主,與佛光山各別分院並駕其驅,期能如人之兩臂,鳥之兩翼,藉著僧信合作,將佛法的光明照耀寰宇。而今已有百餘個協會,可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佛光人。他們在全球各地,有的以講經弘法,有的以文教度眾,有的以慈善利生,有的以修持安民,大家奉獻己力,造福人群。如今有人說我宿植善因,也有人說我法緣殊勝,其實什麼是宿因?什麼是法緣?當初我一無所有,如果沒有「佛教國際化」的「理想」作為動能,就沒有陸續的「實踐」工作,當然也就沒有這番成果了。 俗謂:「沒有天生的釋迦,沒有現成的彌勒。」佛道難成,但釋迦牟尼佛以利濟眾生為願力,就能夠在五濁惡世成就佛道;彌勒菩薩在燃燈佛時是一個貪著利養的人,但也憑著十大善願,在世間漸修善根,而於未來次第成佛。所以,佛門裡有一句話說:「願不虛發。」願,就是一種理想,「有理想,才有實踐」,兩者相輔相成,才有豐碩的收成。 【注釋】 ❶ 1963年,大師與白聖法師等人組成「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訪問東南亞各國,會見泰皇蒲美蓬、印度總理尼赫魯及菲律賓總統馬嘉柏皋等人。並在印度要求釋放七百名被捕華人,救出高雄漁船兩艘。 前一篇文章 往事百語75 人生三百歲 下一篇文章 往事百語77 永不退票 熱門新聞 01【中醫專欄】讓卡住的肩關節再度順暢 2025.08.2302台北經文處長蕭伊芳 參訪奧斯汀香雲寺2025.08.2303宗教公益獎 佛光山13道場獲表揚2025.08.2304佛教音樂與儀式 聲音如何塑造宗教氛圍2025.08.2405西來大學宿舍翻新竣工 佛光僧信灑淨祈福2025.08.2506北卡協會送暖 資助教師教學文具2025.08.2507大馬佛光人推三好 華文小學師生受益2025.08.2308【森活小學堂】噗通! 是誰跳進了生態池2025.08.2409昆士蘭佛光童軍團 慶祝成立7周年2025.08.2310【藝象空間】千年華彩 天目綻放傳世之光2025.08.24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往事百語100 千載一時,一時千載知苦增福歌往事百語98 為信徒添油香往事百語97 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 作者其他文章往事百語98 為信徒添油香往事百語97 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往事百語96 不要將歉疚帶到棺材裡去往事百語95 願心的昇華往事百語93 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