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往事語 71 有播種,才會有收成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2015.09.22 語音朗讀 256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澳洲中天寺佛像開光,大師、布里斯本市市長吉姆梭利、洛根市市長羅德葛利,共同於大雄寶殿前主持剪綵。1993.10.31圖/佛光山提供 澳洲中天寺佛像開光,大師、布里斯本市市長吉姆梭利、洛根市市長羅德葛利,共同於大雄寶殿前主持剪綵。1993.10.31圖/佛光山提供 大師撰寫、念誦的一百篇《佛光祈願文》。圖/佛光山提供 澳洲南天寺開光典禮吸引10萬人潮,大師右為代表澳洲總理的移民部長鮑格斯先生。1995.10圖/佛光山提供 大師於佛光山南華寺為乞求出家的非洲青年剃度。1994.10.15圖/佛光山提供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本文作於一九九九年(民國八十八年)七月 記得一九五一年,我在新竹「台灣佛教講習會」教書時,有一次在路上,一位正在掃地的小孩子來問我:「我常看到有人送麵給您吃,為什麼別人都喜歡煮給你吃,卻不煮給我吃呢?」他問得天真,但我一時卻不知要怎麼說,看他在掃地,即刻回答他:「只要你好好掃地掃個十年,自然就會有人煮麵給你吃了。因為『有播種,才會有收成』啊!」 「有播種,才會有收成」,這雖是一句老生常談,但是真正透悟其中道理而去實踐者幾希。發明之王愛迪生曾說: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就靠著勤勞服務,得到大眾的支持,使得他的企業蒸蒸日上。 隨喜讚歎 澳洲處處和樂 凡此都說明了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但就有許多人不想付出努力,只想投機取巧,坐享其成,結果即使得到了想要的名利富貴,轉眼也會成空,因為這和因果業報的自然法則是相違背的。像社會上一些人雖然年富力強,但不想憑勞力賺錢,只有用偷搶詐騙的方式來巧取豪奪,結果鎯鐺入獄,讓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在牢房裡度過,豈不可惜?提婆達多為了爭奪教團的領導權,而毀謗佛陀,破壞僧團的和合,結果墮入地獄,受無量劫苦。沒有「播種」而強求「收成」,就好比緣木求魚,無有是處。 其實,看到別人「播種」,自己也跟著隨喜讚歎,享有「收成」就好了,為什麼要打擊掠奪呢?一九九六年,雪梨南天寺落成時,澳洲總理基亭特頒賀辭,讚美南天寺是澳洲重要的宗教據點,也是南半球第一大寺;新南威爾斯省省長卜卡前來參加,稱道南天寺是新南威爾斯省最重要的建築,也是南半球的天堂。布里斯本政府對於中天寺在當地社會的貢獻不但支持獎勵,而且給予我們居留上的便利。前幾年,洛根市市長羅德葛利還親自蒞臨中天寺,以佛教儀式,為兩位住眾舉行宣誓入籍典禮。我在心中不禁禮讚:「偉大的澳洲!」目前澳洲處處呈現和樂景象,追根究柢,不正因為澳洲人「播下」寬容隨喜的「種子」,所以才有如此豐美的「收成」嗎? 「有播種,才會有收成」是千古不易的真理,即使是證悟宇宙真理的佛陀,雖然進出皇宮,化導貴族,深入市井,度眾萬千,但有一次在毗蘭邑托鉢時,卻空鉢而返,以馬麥充饑達九十天之久,但是佛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無論到那裡托鉢,都能滿載而歸。眾人怪而問之,佛陀自述這是由於在因地時,見比婆葉如來為病比丘托鉢請食,曾經說過:「髡頭沙門應食馬麥,不應食甘饌。」以是惡語,故有如斯報應;而目犍連則在過去世曾和當地居民結過深厚的法緣。所以,「有播種,就有收成」,只要曾經努力過的,必將在生命中留下痕跡,即使在千百年後,也會遇緣而發,成就不可思議的果報。可是有一些人偏要說:「我不相信因果業報,也不相信前世、來生。」 因果昭彰 凡事自作自受 我覺得:假使世間上沒有因果業報,一期的生命結束之後,你在現世所做過的努力都將落空,就好像把樓閣建築在虛空中一樣,這究竟是在和誰過不去呢? 「有播種,就會有收成」是天經地義的道理,過去報章雜誌曾經報導,英國的科學家將一顆二千年種子加以培育之後,生根發芽。連植物的種子經過千餘年後,都能夠在因緣具足下得到成長,我們怎能不相信眾生三世的因緣果報呢? 也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社會上有許多修福行善的人反而遭遇悽慘,有許多作惡多端的人反而快樂逍遙呢?」我回答他們:「前生累積的福報就好比存款,往世累積的罪業就好比欠債,你的銀行裡既然還有存款,就不能因為你現在作惡就不給付;你過去欠債累累,也不能因為你現在行善就不用償還。」 過去有一個老和尚為了建寺到處化緣,來到一個村落,一個賣燒餅的小孩子得知,心生善念,將當天賣燒餅的錢全部布施出來,但隔天因為交不出收入而被老闆解雇辭退,只好流浪街頭,乞討維生,貧病交迫,頭生癩痢,後來眼睛也瞎了。有一天,他來到老和尚的寺院,卻一不小心跌到茅坑裡淹死了。居民們都在議論紛紛,說小孩好心行善反遭惡果,天底下那有什麼報應呢?老和尚得知,趕緊出面解釋,說道:「這個小孩子因為前世的惡業,本來要受三世苦果,第一世受窮苦報,現癩痢相;第二世瞎而不見;第三世跌進廁所溺斃。但是因為他今世一念慈悲,發清淨心做功德,所以三世業報提前縮短在這一世受盡。因果昭彰,怎可說沒有報應呢?」大家聽了才恍然大悟。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曾經播下「惡的種子」,固然會遇緣受報,一旦播下了「善的種子」,也必定不會憑空消失。所以我們只要盡心盡力「散播善美的種子,廣結善緣」,生命將永遠充滿希望的曙光。 文化播種 接引大眾學佛 記得四十多年前,我初來台灣的時候,佛教的境遇極其坎坷,但是我相信「有播種,必定會有收成」,所以我開始「散播文化的種子」,挑燈夜戰為報章雜誌、廣播電台撰寫佛教文稿,節省嚫錢單銀,購買佛教雜誌書刊送給年輕朋友閱讀。不久,喜愛文藝的青年們一個個來了,他們有的是被佛教圓融的義理所深深吸引,有的是因為佛教美好的詞句而得到共鳴。接著,我開設光華文理補習班,在教授國文的同時,引導他們進入佛法的堂奧,從批改作文的字裡行間,灌輸他們佛教的義理。我組織歌詠隊,讓佛法融入青年人的歌聲裡,帶到每一個家庭;將法音梵樂灌製到唱片裡,隨著發行量的增加,進入每一個人的心中。 一九五七年,我在台北三重埔成立佛教文化服務處,喜好文化的年輕朋友們緊隨不捨,有的幫忙推銷佛教的書籍文物,有的協助整理從各地來的文件信函。十多年之後,佛光出版社、香海文化公司、「如是我聞」❶等事業相繼成立,從平面讀物到有聲書籍,從經釋論文到兒童漫畫,許多青少年因閱讀而在八識田中種下善根,隨即加入佛教的行列。 近幾年來,我在各地成立美術館、滴水坊、佛光緣,將佛教與文藝結合在一起,有志於文藝的朋友們聚集而來,有的發心規畫,貢獻良策;有的動腦宣導,積極推動。隨著國際化的腳步加速,我在海外設立佛教翻譯中心❷,發行各種文字的小叢書和大眾結緣,當地人從書本中了解正信佛教之後,有的前來學佛,有的幫忙校稿。《維摩詰經》說:菩薩發什麼樣的心,成佛時,什麼樣的眾生就會來生其國。而我,未成佛道,僅只發了露水道心,就有這麼多善心美意的人前來助成,可見經典所云均非虛言也。 著手教育 帶動法輪轉動 俗語說:「萬事起頭難。」但只要你肯決心播下第一顆種子,以後的收成自然就會源源不斷。記得剛開始佈教的時候,台下聽講的人稀少,有時遇到天候不佳,竟然沒有幾個聽眾,面對許多空板凳,我依然滔滔演說。久而久之,來聽的人多了,本來取締的警察也成了忠實的聽眾,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尤其喜歡親近佛法,他們開始覺醒佛教是正信的宗教,是生活的哲學。 後來我辦幼稚園,家長們紛紛送小孩前來念書;我辦星期兒童班,父母們帶著兒女前來上課;我舉辦法會開示佛法,白領階級不遠千里而來聞法;我開大座講經,高中學生也提早擠在長排的隊伍裡,只為了索取入場的票券。後來有人要跟我出家,有人要隨我學佛,為了教眾、養眾,在萬分艱難之際,我開辦了佛教學院,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畢業出去之後,在各個地方弘法佈教,又再引度了更多的大眾。 教育工作雖然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然而一旦落地生根,發枝抽芽,就有如播撒尼拘陀樹的種子一樣,一生百,百生萬,生生不息,收成不斷。所以,我不計金錢上的得失,繼續在信眾教育上著手,婦女法座會、青年會、弘法隊、大專佛學夏令營、信徒講習會、功德主會,一周又一周,一年又一年不停地開辦著,它們如同小齒輪般,帶動了佛教法輪的轉動。數十年後的今天,更擴大為世界傑出佛教婦女會議、世界佛教青年會議、國際佛教金剛會議、國際佛教義工會議……,但很少人知道:如此轟轟烈烈的成果竟是源自於一顆小小的願心種子,這就是「播種」在佛教的沃土裡所獲得的「收成」! 人能弘道 走向社會佈教 因此,「有播種,就會有收成」,並不是說播下了種子,就坐等收成自動上門,其中還要經過不斷地努力。過去我到寺院裡,常聽知客師和來寺的善男信女們說:「您拜過佛了嗎?趕緊先到大雄寶殿拜佛!」「您吃過飯了嗎?趕快去齋堂吃飯!」好像只要把信徒香客趕了去拜佛、吃飯,就沒有自己的事了。慨嘆之餘,不禁心有所感:「僧伽們將度眾的工作全都交給大雄寶殿的佛祖來負擔,那我們出家是來做什麼呢?」所以,我經常向徒眾們開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今天的佈教師應該走向社會,在人群中散播喜悅的種子。」 我也經常看到一些人辦完法會活動之後,洋洋得意地說道:「這次來了多少人,多麼盛況。」但是問他事後的聯繫工作,卻是一臉茫然,無言以對。我覺得:「宗教做的是度人濟世的工作,如果活動之後不予聞問,沒有道情的交流,不是和商家『銀貨兩訖』一樣嗎?」所以,我常常告誡弟子們:「農夫播種之後,還要澆水、施肥、剪枝、除草,日夜照拂,種種努力,才有豐碩的收穫,我們也應該將度來的『種子』看顧好,讓他們能在佛光法水的撫育下,健全成長,奉獻社會,讓大眾都能享受到收成的利益。」 數年前,一位徒眾告訴我:南非有十萬個黑人等著皈投在三寶座下,要我趕快去主持皈依典禮。我回答他:「你們先趕快把佛學院辦起來,度當地的人出家,學習佛教的義理、儀規,否則我去了,十萬人皈依了佛教之後,怎麼辦呢?誰來繼續教育他們?我不能去主持一次皈依典禮,只是將他們從苦海裡撈上來看一看,再放回去讓他們受苦啊!」如今南非佛學院辦得如火如荼,雖然離我的理想還很遠,但我相信:只要持續地「播種」,不久的將來必定會有可觀的「收成」。 播下種子 耐心等待熟成 我常看到一些初學的人背離師門,自立門戶,心中備感遺憾:既然已經播下了種子,為什麼不耐心等待收成呢?青澀的梅子即使強摘下來,也無法入口,當然更談不上供養諸佛,奉獻大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位老和尚應邀主持戰士亡魂的超度儀式,一開始他就摹仿子彈的聲音:「砰!砰!砰!」在場的人聽了,無不心有所感,掩面而泣。台下一位年輕的法師將這一招學了起來,在後來類似的場合裡,也發出「砰!砰!砰!」的聲音,沒想到大家起先是一愣,隨即相視大笑。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表面的摹仿是沒有用的,因為禪心的體證不同,修證的深淺不同,自然就有不同的結果。 唐朝宰相裴休的兒子裴文德當上翰林學士之後,被父親送到寺院裡參學,由於一時之間憍慢未除,對於每天擔水挑柴的粗活,心裡竟生起厭煩來。有一天,他終於忍耐不住,憤憤不平地吟了一首偈子:「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有一位老和尚聽了,不疾不徐回應道:「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無相無為的功德不是有相有為的福德所能比擬,而一切無為無相的功德也都是從有為有相的福德中淬煉出來。在佛門有一句話說:「一年樹木砍下來當柴燒,二年樹木砍下來做桌椅,十年樹木砍下來做棟梁。」「播種」之後孕育的時間、過程不同,都足以造成收成的差異,不可等閒視之。 河沙妙德 都在方寸之間 我們常聽到一些人說:「真施主不怕假和尚。」姑且不論這樣的布施助長了社會投機的亂象,就布施的個人而言,也未必能獲得實利。《成佛之道》說:「心、田、事不同,功德分勝劣。」《四十二章經》云:「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持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種子如果播種在肥沃的田地,就會得到豐碩的「收成」;如果「播種」在貧瘠的田地,即使再怎麼努力,也是白費功夫。布施,與其將錢財捐獻到個人的口袋或不可知的地方,何不奉獻給有制度的公益組織或寺院僧團,以期更有效地用在社會大眾身上,讓自己也蒙受更大的功德呢? 持戒修行亦然,不能錯亂因果,混淆是非,像佛世時,一些外道持牛狗戒,以為折磨身體將可以讓自己早日解脫,殊不知解脫在心,不在身形,結果身壞命終之後,由於生前習氣使然,升天不成,反墮惡道,令人惋惜;直至今日,仍然有人標榜不吃不喝,以此來號召信徒。其實河沙妙德都在我們的方寸之間,與吃喝沒有絕對的關係。在國外,有些邪教還教人集體自殺,以獲得拯救,那更是一種以盲引盲,相牽入火坑的作法。所以,播種也要有智慧,才能得到真實的收成利益。《楞嚴經》云:「心地不真,果招紆曲。」凡事如果不從自己的真心上去參究,終如蒸石成飯,無有是處。 回向祝禱 善心祝福美德 《大寶積經》中記載:古時有一位乞女,節衣縮食,拿出僅有的一文錢到寺院去供養油香,住持大和尚馬上召集寺僧,回向祈福。不久,國王出宮巡幸,在半路上遇到這位乞女,看到她美若天仙,便將她帶回宮廷立為皇后。一年之後,這位皇后率領百官婇女,帶著幾十車的供養物品,得意洋洋地來到這間寺院,沒想到只有知客師出來誦經迎接。皇后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和以前的待遇比起來有天壤之別呢?便下旨要住持出來答話,大和尚說:「因為妳以前以萬分的真心,獻出妳僅有的一文錢;而現在你雖然帶來幾十車的物品,卻是以貢高我慢的自大心理來供養。心器垢穢,何來莊嚴功德呢?」 一瓣心香的「播種」雖是無形無相,卻可以得到彌天蓋地的「收成」,所以,對於佛教信徒,我分為四種層次:一年級是出錢布施,二年級是出力做義工,三年級是讚美說好話,四年級是善心多祝福。佛教裡的「回向祝禱」就是在培養我們善心祝福的美德,可惜一向以來都沿用古文唱誦,令人很難將情感投入其中。所以,數年前,我做了一首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期使大家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受用。最近,我又用白話語體撰寫了多篇〈佛光祈願文〉❸,無非也是希望各行各業的人都能從每日的祈願中,學習「播種」五戒十善與四無量心。 你好我好 共創幸福社會 我不但對廣大的信眾「播種」真理,也經常在僧眾間實施觀念「播種」,例如,我每年舉辦國際僧伽會議,傳播現代僧伽的理念,提升出家人的素質;我每年舉行台灣寺院行政講習會,促進道場間的交流及共識。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同體共生的世界,必須你好、我好、大家一起好,才能共創幸福的社會。尤其僧伽是信徒的依止老師,寺院是大眾的慧命之家,有了健全的僧伽和寺院,更能使我們的社會有豐美的「收成」。 數十年悠悠歲月,隨時間而過,昔日天真問我的小孩子想必已是中年人了,不知道你的「播種」,「收成」了沒有?但我可以告訴你,四、五十年來,我不斷地「播種」慈悲,讓眾生不斷地「收成」慈悲;我不斷地「播種」智慧,讓眾生不斷地「收成」智慧;我不斷地「播種」歡喜,讓眾生不斷地「收成」歡喜;我不斷地「播種」安穩,讓眾生不斷地「收成」安穩。「播種」不一定是為了自己,能讓大眾共同分享「收成」,這就是世間上最美好的事情。 【注釋】 ❶1997年成立。以「如是我聞」為名,乃期許以阿難尊者弘傳正法的使命,傳播與製作優良的佛教音樂,以淨化社會人心,提升生命內涵。 ❷1997年,佛光山於美國成立國際翻譯中心。2005年,美國國會圖書館正式將「佛光山教團」與大師逾五十餘本翻譯書,在國會圖書分類法下,設立單獨號碼,並將「人間佛教」與「佛光山教團」正式編入國會圖書館主體標目。 ❸有鑑於祈禱對心靈淨化的功能,大師於1998年開始撰述《佛光祈願文》。在時間上,從晨起到夜眠,在對象上,則涵蓋社會各個階層。 前一篇文章 往事百語70 以智慧來代替金錢 下一篇文章 往事百語72 我們都在寫歷史 熱門新聞 01【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2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03兩碗麵的溫柔2025.06.2904當義工 可延緩老化2025.06.2905百年演化 男性體型增幅是女2倍2025.06.2906清涼一夏 動物避暑妙方多2025.06.2907拍戲受前輩啟發 體悟堅持2025.07.0108台北.信義 摩天映照繁華景 古道穿林影入亭2025.06.3009蘭陽別院閱讀研討會 愛書人研討生死關懷2025.06.3010【植物觀察】一樹白雪 偶遇澳洲茶樹2025.06.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往事百語100 千載一時,一時千載知苦增福歌往事百語98 為信徒添油香往事百語97 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 作者其他文章往事百語98 為信徒添油香往事百語97 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往事百語96 不要將歉疚帶到棺材裡去往事百語95 願心的昇華往事百語93 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