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寺 2百年麻糬觀音好神

 |2015.09.17
5027觀看次
字級
嘉義縣慈雲寺有一座特殊的觀音佛祖,神像、神龕、棚座,都是以糯米粉塑造,村民稱為「麻糬山」。圖/卜敏正
籤詩超靈驗 村民吳爺爺表示,觀音佛祖籤詩很靈。之前曾有人來問籤,家中小孩已有穩定工作卻想再出國讀書,佛祖即指示應讓小孩出國,回來會更好,後來小孩返國果然有更好的工作。圖/卜敏正
曾見紅光現 村民張呂秀鑾表示,八八風災那一年,她曾看見從廟的方向升起如蓮花座的紅光,紅光繞著村內轉一圈,她相信就是觀音佛祖護守村內的神力展現。圖/卜敏正
護公路興建 管理員張燦興說,慈雲寺「麻糬佛祖」流傳許多靈驗故事,例如82號東西快速道路興建時曾發生工地意外,聽說當時的工地主任受托夢,來寺裡拜拜請佛祖協助護佑,之後即平安完工。圖/卜敏正

【本報嘉義訊】嘉義縣鹿草鄉頂半天慈雲寺,有一尊以糯米塑造的觀音佛祖神像和神龕、棚座,當地居民稱為「麻糬山」,超過兩百年歷史的「麻糬佛祖」不僅是地方信仰,更被視為村莊寶藏。

位於鹿草鄉下麻村的頂半天,僅約十戶住民,地方信仰中心慈雲寺的觀音佛祖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更特別的是,神像材質不是常見的木材,是糯米粉摻雜石灰混合捏塑而成。

慈雲寺管理員張燦興表示,慈雲寺恭奉的三尊觀音佛祖神像分大媽、二媽、三媽,廟內最早記載自一七九六年就有,信徒從中國大陸普陀山恭迎來台祀奉。

據地方耆老表示,當初可能材料不足,師傅利用糯米粉摻雜石灰混合捏塑成神像。來台後信徒決定採相同材料製作神龕、棚座,再將大媽神像黏附神龕上,因整組神像、棚座都是麻糬材料製作,信徒都稱神明坐在麻糬山上,便成為現在所稱的「麻糬山」。

張燦興指出,據耆老說法,當時師傅必須一腳在門檻外、一腳站門檻內創作神龕棚座。他猜想應是兩百多年前寺廟不大,師傅為了完成整座神龕,只能屈身在廟裡製作,並採接力拋擲傳遞材料為神座塑型。

他說,清朝時三媽神像失竊,廟方重新雕刻一尊木質神像,因此三媽神像不是麻糬做的,重量也比較輕。

下麻村長蔡慶成表示,頂半天現在只剩下約十戶住民,但每逢觀音佛祖誕辰,各地信徒擠滿廟口,假日廟前也常有外地來祈拜。

2座百年糯米橋仍堅固

嘉義除了「麻糬觀音佛祖」,還有兩座糯米橋,都已有百年以上歷史。

位於嘉義縣竹崎鄉橫跨清水溪的糯米橋,是以人工將大石頭砌成方塊狀,建築材料則採用糯米、紅糖混雜石灰、石塊砌成,拱形橋造型不但優美而且堅固。歷經九二一地震及百年來的無數颱風、洪水沖擊,至今屹立不搖。

另位於嘉義市立仁路與芳安路交會處也有一座糯米橋,目前稱做芳草橋,原名是道爺橋,因為它就建在道爺圳上。依照文化部文資局資料,當時該路為通往中埔四十九庄頭唯一通道,為避免溪水暴漲、阻礙通行,清同治年間嘉義士紳賴時輝等人捐款建築此橋。目前被掩蓋在柏油路面下,成為橋中橋,必須從遠方才能發現橋基座是座古橋。

麻糬山觀音佛祖特殊點

麻糬山觀音 一般神像

糯米粉摻雜石灰混合 材質 樟木、檀香木或杉木

神像與神龕黏合一體成形 神龕 神像與神龕分離

麻糬棚座與神龕相連 棚座 單獨棚座

資料來源/慈雲寺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