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供隊伍由佛光人和佛光青年組成的,他們井然有序地走到法師面前,虔誠獻上供養。
圖/人間社記者周雲
法師們為建寺托鉢,並祈願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圖/人間社記者周雲
【人間社記者妙海江蘇報導】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二十二日首次舉行供僧法會,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大覺寺住持隆相和尚、無錫祥符禪寺無相長老、常州寶林寺慧聞法師、徐州寶蓮寺覺耀法師、揚州法海寺演文法師、南京雞鳴寺蓮華法師等百餘位教界大德前來應供,蔚為莊嚴祥和氣象;應供後並為大覺寺的觀音殿暨藏經樓啟建托鉢,來自上海、蘇州、南京、揚州、常州、無錫、宜興等地三千多位信徒歡喜種福田。
星雲大師為眾開示「孝道月」和「佛歡喜日」的由來,說明供僧的功德意義,祝福大眾吉祥平安。大師表示,農曆七月是僧信二眾孝親報恩的孝道月,是供僧道糧的功德月;是祈福修善的吉祥月,也是培植福慧的報恩月。
「為什麼要供養僧團道糧呢?」星雲大師表示,佛光山僧團近五十年來積極推展文化、教育、慈善、弘法工作,樹立起人間佛教的新形象,皆因優秀僧眾輩出,承擔各項佛教弘法任務,因此扶持僧團健全存在,成就僧眾修持辦道,其意義功能至大至深。因此,供僧是供養全年,不只是供養一天;供僧是供養十方,不只是供養一人;供僧是供養未來,不只是供養現在;供僧是供養學道,不只是供養熱鬧。
七月莫忘慎終追遠
為革除民間對中元節的錯誤觀念,也為提升信仰層次,星雲大師在一九七三年首開盂蘭盆供僧法會,並倡議制定每年七月十五日為僧寶節、七月為孝道月等觀念,著重孝親報恩、慎終追遠的精神意涵。在推展多年後,台灣社會已普遍能接受農曆七月是孝道月的觀念。
當日出席供僧的貴賓尚有宜興統戰部副部長、宗教局局長王立明,南京大學教授、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讓,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祕書長張靜之與宜興市台商協會會長關綬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