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政府日前以一紙公文,推動轄區中小學教師團體契約,引發甚大爭議,事後在輿論批判下暫緩。這只是冰山一角,此種買賣關係的互動,在台灣許多大學行之多年。
少子化愈來愈嚴重,師生關係有如消費行為,問題卻不在中小學,而在大學內。特別是生存不易的大專校院,急著在教育部下令關門前,加速回收資金,透過有如拉保險要求老師,每新學年開始,得替學校招到一定數額學生,學期中學生不得流失,大學老師只好紛紛到高中職去拜碼頭,有如街頭藝人走唱,否則聘書很難到手。
這種作法和做生意沒兩樣,教育逐漸商品化,比教師團體契約更論斤兩,學生也吃定老師,不敢得罪他們這群「衣食父母」。
學生上課猶如上酒館茶樓,愛來不來隨興,學習全面退化,尤其是部分私大或技術學院,學生少有因成績退學,大學早就是就生意論生意,成了自費較高的義務教育。
有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文憑)的利害關係,讓下一代還沒走出校園,便先自我迷失和汙染。
當大學老師能拉到愈多學生愈能保住飯碗,這豈不是變成高文憑乞丐,這才是今日大學老師的不滿與無奈。
張勳慶(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