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產品品質佳,但銷售通路是一大難題,為了幫助農產品銷售,地方政府熱中於推出五花八門的「伴手禮」,讓農產品銷售業績有所突破。
屏東十大伴手禮「豆油伯」,被踢爆拿低價金蘭醬油混調出售,先前雲林蜂蜜也發生造假事件,對等同用政府公權力,幫忙伴手禮背書的作為,受到社會大眾質疑。
廠商缺乏誠信,豆油伯廠商還辯稱因「生產不足,不得不以較高成本請人代工」。每每在產品發生問題後,將原因歸咎於不知情、也是受害者,或將責任推給員工,缺乏企業應有的承擔,因為不知反省,錯誤一再發生,最終影響的卻是台灣相關產品的整體形象。
原本應該站在民眾這邊的政府部門,不知是否怕被究責,事發後老是幫廠商說話,未有即時公開透明作為,引發消費大眾更大不滿,也讓民眾對政府保證失去信心,更不利農特產品行銷。
官方認證的伴手禮,理應經過嚴格篩選,有一定的選拔流程,邀請學有專精的專家、公正社會人士、市府官員共同擔任評審,比賽產品造假不易。
問題在於,政府對取得伴手禮認證產品後續追蹤,是否落實原料、添加物、製程、衛生安全、品管等,並主動公布查核結果,才是確保伴手禮品質的關鍵所在。
而不是被動等產品出問題後,採取暫時撤出十大伴手禮,或待改善至符合規範後,再研議恢復消極的做法,而美其名為保護農民、廠商,這反而傷害到,消費者對官方所推薦伴手禮的信心。
公平交易法規定,名人代言的產品廣告如有不實,名人和廣告主負有連帶損害賠償責任;試問政府認證的伴手禮若出問題,政府主管官員是否也應該負起連帶責任?
消費者挑選伴手禮時,也該意識到標榜「純手工」、遵循「古法釀製」,這種費時費工的產品,很難在短時間,大量供應通路市場需求。不要落入「貴就是好」的迷思,小心瘦了荷包傷了身!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