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華僑紀飛龍(左)、越南移工武德成分別拿下移工影音獎第一、二名。圖/蘇瑋璇
【本報台北訊】「自己的故事自己說!」台灣有五十八萬名東南亞移工、近二十萬名新住民,早已融入台灣社會,但他們的故事常透過第三者講述,內容也偏向悲情。台灣外籍勞動者發展協會舉辦第一屆「移工影音獎」,鼓勵移工、新住民用鏡頭說故事。
昨天頒獎,獲第二名、二十二歲的越南人武德成像個大男孩,來台兩年,中文很溜;他透露少時抽菸、喝酒樣樣來,「我很不乖」,母親借了幾千美元,背債送他到台灣。
「我的主題是change/改變!」武德成在新北市的工廠上班,看到許多同鄉下班後聚賭,他決定與同事一起寫劇本、拍片,描述主角「阿成」聚賭想賺錢,被上司發現,差點被遣返,陷入低潮時,家鄉老母告訴他家裡急需錢,阿成一度想靠賭博翻身,幸好在印尼同事勸阻下,他參加外勞歌唱賽,拚命練習後獲獎金,解決家中困難。
武德成藉由故事,告訴飄泊異鄉的同鄉們「要變好」;他指著左手的刺青,「不要做沒法後悔的事」。武德成說,最困難的是演出上司訓誡他的橋段,他頻頻笑場NG,感嘆「演戲不容易啊」。
獲得首獎的紀飛龍是印尼華僑,來台工作四年,喜歡在台灣走透透、發掘吃喝玩樂景點。某次他深夜下班,餐廳都打烊,朋友建議他到台北永康街,從此他愛上這條深夜持續供應溫暖美食的商圈。紀飛龍說,多數印尼移工、留學生生活圈很小;他介紹永康街小籠包、芒果冰,希望擴大同鄉的生活視野。
移工影音獎 說自己故事
另一位年輕印尼女性Yanti拍攝《台灣謝謝你》,自彈自唱創作曲,歌聲高亢動人。協會理事長徐瑞希說,像Yanti這樣年輕、有夢想的移工不少,邊工作、邊寫歌、邊觀察,用旋律記錄生活;流行音樂教父李宗盛最初也是扛瓦斯寫歌,說不定他們就是下一個印尼的李宗盛。
這次影像作品有紀錄片、劇情片、生活剪影,評審、新頭殼媒體顧問莊豐嘉說,可見移工的內斂、外放兼具,「作品不一定專業,重要的是勇敢說出自己的故事」。
此外,徐瑞希說,很多新住民因中文書寫、表達能力不好,不敢在眾人面前講話;協會與內政部移民署全球新聞網合作,開設「口語傳播」培訓班,讓新住民以母語報新聞,有印尼文、泰文、越南文、緬甸文等,至今一年多。
能坐上主播台,是許多新住民畢生未有的體驗,他們用心比較台灣與母國新聞的差異,揣摩出自我風格。印尼文主播孫珮珊說,台灣電視新聞偏軟性、小品,但印尼新聞偏硬,例如同是車禍新聞,印尼一定要確認車上死傷情形、有沒有達官政要,才會播報,也不像台灣新聞畫面一堆跑馬燈。
徐瑞希表示,影像是能突破語文隔閡的利器,協會和印尼電視台記者合作拍紀錄片,另和台灣網路新媒體合作,目標讓東南亞移工及新住民擁有專屬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