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宗燁
乖小孩往往過於重視趕快把事情完成,他努力地要讓每件事都符合「應該」,卻忽略了這些應該框住了自己,也框住了別人。
辭掉工作的阿信,當了家庭主婦之後,頓時覺得自己喪失生產力,沒有價值。於是她鞭策自己變得很勞碌。
從一早接送兒子們上學開始,買菜、煮飯,每天為柴米油鹽醬醋茶傷透腦筋。為了對家裡有貢獻,不再送小孩去安親班,由自己督促小孩寫功課。小孩愛玩,總是要費很大心力,才能讓他完成課業,直到簽好聯絡簿,整理好書包,阿信才能安心。
如果遇到上才藝課,又得往返家裡與補習班之間,送完小孩又趕著做晚飯。整天馬不停蹄地穿梭於家裡和外面,忙著家人和家庭的事。等她想坐下來休息時,頭痛的是看到家裡一團亂,於是又開始煩心,因為那代表事情還沒做完。她規定自己在先生回家以前,一定要把家裡收拾乾淨,她不想讓先生嫌「家裡髒亂」,那代表「自己很差、不夠賢慧」。
孩子功課不好,阿信說要送去補習,但先生要她自己教,孩子若是教不會,阿信就開始火冒三丈,先生又怪阿信沒耐心,氣得阿信直說:「你有耐心,那你自己來教。」挫折又覺得不公平的阿信心想:「都已經做了這麼多,還被嫌。」不禁淚如雨下。
先生怪阿信不懂得控制情緒,被怪的阿信不服氣地說:「你知道當媳婦、當媽媽、當太太的辛苦嗎?你們都對我要求這麼高。」先生也不服氣地回應:「我有要求妳做到盡善盡美嗎?」兩人常因此而吵架。
阿信氣先生完全不能體諒做女人的辛苦,先生氣阿信不可理喻,心胸狹小愛計較,常為一些小事生氣。
雖說當家庭主婦有辛苦的一面,但一聽到別人或家人的肯定與讚美:「真會持家,真是個好太太、好媽媽!」時,所有的辛勞馬上化為烏有。有一次,她聽到老人家「誇她」為家庭付出許多時,頓時忘了所有往肚裡吞的委屈。
阿信有時很氣自己這種個性。想到自己在家裡,幾乎很多事情都不會先想到自己,都是把所有人的情緒或是需求照顧完後,才有自己喘息的空間。
阿信內心似乎有許多的「應該」,而她可能沒有機會停下來檢視這些「應該」,反而被它們驅迫得很辛苦也很衝突。應該要有貢獻、應該節省、應該要很乾淨、應該當個好媳婦、好太太、好媽媽──我們往往理所當然地執行內心應該的指令而忽略了去留意──應該的背後往往是恐懼。例如,我應該對家有貢獻否則會沒價值,也就是怕自己沒價值,於是要求自己努力做事來讓自己有價值。問題在於因害怕所做的努力,並不會讓害怕消失,頂多只是暫時鬆一口氣而已。
或許可以停下來觀察自己這種感覺從何而來,不要理所當然地認同這分無價值感,接下來或許會發現原來自己有個信念,就是「會賺錢的人才是老大」。阿信腦中突然閃過小時候媽媽為了討家用跟爸爸吵架的畫面。原來是潛意識裡她害怕如果沒有收入,就會像媽媽一樣低姿態與沒地位。
當我們用應該要求自己時也會不自覺期望對方也應該……就像阿信認為先生應該看見她的努力,應該體諒她的辛苦;所以先生對她有意見時,她就會覺得滿腹委屈與生氣。
有時應該也成了一把尺在心中衡量自己與他人,例如,因為把家整理得很乾淨而自豪,就很容易因此去論斷別人不會整理。
如何省視自己內心的「應該」信念,可以透過以下的練習來得知。
練 習
1. 以我應該(或我必須、我一定要)為開頭造句,至少寫五句。
2. 逐一檢視這些句子給自己哪些感受?
3. 如果這些應該並非理所當然,我可以如何讓它具有彈性。
4. 思考一下這些應該是從哪裡學來的?
5. 以我的家人開頭(配偶或小孩)應該……至少造五個句子。
6. 檢視這些應該是否經過彼此討論而形成共識,還是一廂情願地要求?
7. 這些應該對關係的影響是什麼?
(本文節錄自財團法人台北市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出版的《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