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管事 多元聲音變助力

李學文(台北市/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2015.08.11
1279觀看次
字級

社會中的族群,很難用數據說明,那個族群的發言太多,那個太沉默寡言,那個該說不說,那個不該說的說一堆,那個聲量過大,那個又太輕聲細語。唯一的重點是,不要嚴重失衡才好。

我大學畢業後幾年,社會發生過很多震撼人心的大事。一九九八年五二○事件、邱和順案,一九九○年「野百合學運」、一九九一年蘇建和案、一九九三年尹清楓案、反核大遊行、一九九五年張錫銘連續綁票、一九九六年劉邦友血案、一九九七年白曉燕案、一九九八年清大王水案、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

記憶中,重大事件無論是政治的、治安的、天災意外的,在電視螢幕上看到的,經常是以專業為社會紛亂整理脈絡的社會學者們,試著幫忙找回失落不安的人心,回復社會的正常運轉。

三不五時,看見老師們扮演社會重整的角色,社會系畢業的我,與有榮焉!

近年,台灣重大事件同樣不少:洪仲丘案、鄭捷案、食安事件、太陽花學運、八仙塵爆、課綱微調爭議等,不同的是,我赫然發現,社會學者們的角色消失無蹤!

百思不解其原因;是他們不再過問世事?是昧於新媒體,拙於工具,因此較少加入公共論壇?是社會氛圍已不需要他們?又或者是社會學者失去了理想性,以至於包括他們在內的經濟學家、企業家、律師、醫生、宗教等各領域意見領袖,將專業深深埋藏,一個個變成所謂的政論家,爭先恐後地上報章雜誌及電視上,演出政治達人秀?

這樣的社會能不出問題嗎?

近年來,台灣社會真的太過紛擾,百分之百被接納的議題根本如鳳毛麟角,社會問題本非零和遊戲,多元聲音是民主常態,但最終結論勢必不可能讓各方滿意,多元並未深化民主,反而造成多元怒氣,不滿的負能量累積。

長此以往,使得台灣社會不僅分裂化,甚至碎片化。社會學者本應起相當重要的作用,社會學專業,本就是社會衝突的緩衝劑、安全閥、各方力量的中介質,彌合社會裂痕、安撫集體情緒、重建人心工程。

我認為,台灣近年來多元聲音沒有變成助力,反而變成社會成長的阻力,社會學者缺席,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是否思考過,台灣早已不是二、三十年的政治高壓期,社會是否真的政治過熱呢?意見領袖何不回歸自身專業?

畢竟,社會學者的社會學貢獻,應該比他們的政治貢獻,對台灣的今日更有意義吧!

李學文(台北市/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