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
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因為「時間」與「機會」。
張忠謀在美國有三個母校:哈佛、MIT和史丹佛,這段非常美麗的文字,是在哈佛第一年唸書時讀到的,五十年來,始終牢記在心,把這短短幾行文字化為人生智慧,成就了他蓋世風華。
富豪名人出版傳記何其多,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幾乎可以說是唯一親自動筆撰寫的,文學底子之深厚,文筆之細膩通達,讓人瞭解他公餘之暇的人文素養。這位一舉一動牽動著全台灣科技產業的中樞神經的半導體教父,紅遍台灣時就是銀髮滿頭,西裝革履模樣,那年,他五十四歲,二十年過去,還是「老樣子」。
掀起世界半導體大戰
五十年前,他申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兩次都落了榜,也因為這挫折,世界多了一個致富傳奇,少掉一個博士。冷靜、神祕,卻又準狠、嚴厲,他一出手就進入「世紀金礦」產業的半導體產業,指揮排名世界第一的德州儀器,掀起世界半導體大戰,痛殲英代爾、擊退摩托羅拉,衝刺到世界第一。躍登華人在美最高階經理人,更是亞洲最高薪專業經理人之一,年薪加紅利超過一百萬美元的他,回合灣後,空前的掀起工研院的改造革命、將半導體一片荒原點化成綠洲,創立全世界第一座晶圓代工廠,十年前,稅後盈餘就有一百九十四億元,是全台灣最賺錢的民營企業,平均每天賺進五千多萬元。
「他一出手,就要打世界級戰爭,」他師法英代爾,「逼、拉、推,硬要把一群土生土長的人,變成國際戰將。」一位接近他的人指出。
張忠謀還樹立專業經理人典範。他注重策略,打組織戰,策略更常逆向思考,違逆潮流。十年前,台積成立時,他決定以專業代工策略取勝,幾乎每個人都不相信會成功。十年後,台積模式,國內外爭相模仿。
從來沒有細部規畫
其實,張忠謀一生從來沒有做過細部規劃,既沒有打算什麼時候要從專業工程師轉到管理,也沒有規劃什麼時候要從小職員做到總經理。也從來沒有計算幾歲的時候要有多少錢、多少收入。說穿了,熱愛工作只是這簡單的哲理,工作就是他的人生。他的觀點是,人一生下來就要勤奮的做事,而不是隨隨便便的遊山玩水,那樣沒有目的。「喜歡做,才能持久,勤奮並不表示你一定喜歡那個工作,不是每時每刻都在享受,只是會繼續做下去而已。」他認為,成就感可以維持、鼓勵自己不斷工作下去。
現在,他退休了,對退休的解讀是:「退休只是表示一個工作的改變,不一定是賺錢的工作。工作的定義是花腦力、體力、精力的一種活動,有近期和長期兩種目的,不一定有報酬。」他並不輕視金錢、權力、榮耀,也不把它們看得很重。「老實說,榮耀也是過眼雲煙,鼓掌很快就會停止,這種情形,我看得很多。金錢可以滿足一個人達到相當舒適的生活水準,我覺得到這個水平以上,金錢就不重要了。」
台積電的故事
半導體,從電話到冰箱,從太空梭到衛星,無所不在,是電子產品的心臟,一九八七年,台積電成立,在半導體界是一件大事。其中最大的意義,就是把晶圓代工從一個副業,變成一個專業,就是把晶圓代工變成一個依賴度很高的專業,大幅提升了晶圓代工的品質、依賴度。所謂的依賴度,就是在專業晶圓代工出現前,一個公司若是需要代工的話,他只能找一個以晶圓代工為副業的公司,然而這是靠不住的,因為對這些公司來說,代工並非正業,只是一個消遣。因此專業代工的出現,不僅大幅提升了晶圓代工的品質,也大幅增加晶圓代工的可依賴度。
再者第二層的意義:專業晶圓代工大幅降低了進入半導體業的障礙。因為過去所有成功的半導體公司,都必須具備自有晶圓廠,而投資晶圓廠需要很大的資本。現在倘若有一個可依賴的、品質很高的晶圓代工廠,自己不再需要投資晶圓廠,這將大幅降低半導體業的進入障礙。因為這些公司非但不用拿錢出來投資,而且還可以減少人才無謂的浪費。因為如果兩個人要開公司,只要找一位技術人才加一位行銷人才就行了,但是要開晶圓廠,則至少還要找第三個人,那就是會做晶圓的人才。有了台積電,客戶既不需要找晶圓製造人才,又不需要花錢投資晶圓廠,當然大幅降低了進入障礙。
進入半導體業的障礙一降低,自然有更多的公司可以進來,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歷史事實。在台積電成立之前,很少無晶圓廠公司存在,全世界了不起十幾、二十家,現在幾乎有一千家左右。因此,台積電的成立,可以說是重寫了半導體的遊戲規則,使得很多人都可以進來。它一口氣創造了兩個工業:第一個是晶圓代工業,第二個是無晶圓廠設計業。
在一九八五、一九八六年,美國的半導體公司都是大公司,都有自己的晶圓廠,沒有人能預測幾年之後會有台積電的成立。台積電的存在,使得半導體業創業變成一件相當容易的事情,造就了近千家的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而這些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的營收加起來,是美國今日可以大幅領先日本的原因。
非但如此,這些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的長處就是產品的Design Architecture,彼此的競爭非常激烈。如果台積電沒有成立,如果這幾百家設計公司沒有成立,光靠Intel、Motorola、TI這些大公司,不可能有辦法設計出來這麼多五花八門的IC產品。
另一半 張淑芬 宗教陶冶心靈
為了不讓張忠謀煩心、有壓力,張淑芬犧牲一些她想做的事。長期浸淫於宗教的張淑芬,其實最喜歡去尼泊爾自由行,享受當地的佛教風情,但是為了不讓張忠謀為她遠行而操心,她從未在他面前提過此事。
經歷了數十年人生後,張淑芬從心靈、宗教陶冶性格,自此也對佛教萌生了興趣。她去了西藏、尼泊爾幾次,每次都是一、二星期。在那荒山僻野、寺院鐘鼓的環境中,她每天清晨念經,白天坐在山上的石頭上,靜思自己生命的渺小。每次這樣的旅程,似乎替她帶來新的人生體會。那種體驗,是她天生的慧根。對人生的情與義,她有成熟而細膩的看法;那種成熟是她聰敏靈慧的沈澱。
兩張幸福承諾書
妻子張淑芬怎麼形容張忠謀呢?她覺得他像個「港口」,可以終生依賴:「我會有個把握就是,不管在任何情形下,他永遠不會拋棄我。這對女人來講就是一個很lucky的事情。」
張淑芬開朗樂觀、大而化之的個性,讓整日面對競爭壓力的張忠謀徹底的放鬆、解脫。「他笑的次數變多了,」。張淑芬心中的張忠謀就如同孩子一般,她也如同照顧孩子一般地照顧著他,有時候順著他、有時候管管他,她特別注意年齡已經超過七十歲的他的身體健康。她規定喜歡吃甜食的張忠謀,要吃的時候,一定要經過她的許可;而當他在家裡吃飯時,她會少油少肉,甚至有時連青菜都是水煮的。
在家中時,喜歡看書的張忠謀就坐在書桌前看書,此時,張淑芬則躺在沙發上,聽聽張忠謀說話或自己愛聽的音樂,有時則打打坐,充分享受不受外界干擾的兩人世界。「我現在的感覺是:平靜!我本來就喜歡追求平淡的生活,雖然沒有特別的高潮,但卻有security (安定)的感覺。那種相互依賴的感覺好好,很舒服!」張淑芬愉快地說著。
在張忠謀這個作丈夫的看來,妻子張淑芬的最大特色是她的「真」。在這個充斥了虛偽和謊言的社會裡,從未見到妻子在任何人際關係上,有任何「不真」的地方。無論是初認識的新交,或是相知多年的舊友,她都以真心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