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歐元區為了留住希臘,又再次掏八百五十億歐元紓困金,而且很可能是有去無回。何以歐元區願意一再埋單來留住希臘?
在希臘處於脫歐邊緣之際,歐元區一些政治人物看到金融市場相對淡定,便主張與其不斷花錢填塞希臘這個無底洞,還不如讓希臘脫歐,反而能使歐元區更加團結。然而目前歐元區經濟雖稍見好轉,又有歐洲央行承諾將全力保全歐元區,但這就能保證歐元區的防火牆一定能擋得住希臘脫歐的骨牌效應?就算各國早已料到「脫歐」會引發市場震撼而預做準備,但屆時仍將無法避免該來的震撼。
「脫歐」更大的風險,在於政治震撼。歐洲目前之所以瀰漫不滿情緒,因為民眾充滿無力感。這種態度已使歐洲以往的民族主義復活,成為各國極端政黨的庸兵,挑戰歐洲一向由中間黨派主政的政治秩序。
法國的「國家陣線」,義大利「五星運動」,西班牙的「我們能黨」及德國的「反伊斯蘭化黨」,都高舉民粹的大纛;民粹主義一直把民眾的憤怒導向布魯塞爾,及未竟全功的歐洲貨幣同盟。
然而歐洲目前正四面受敵;東邊有俄羅斯不斷尋釁,又來自中東的伊斯蘭極端主義暴力行動,南邊還有失控的非法移民。為了使歐洲在地緣政治上能夠穩定,希臘是不可或缺的一塊。無論各國財金首長如何精打細算,沒有希臘的歐元區只會使整個歐洲嚴重弱化。
留住希臘,代價固然高昂;失去希臘,損失更為慘重。這正是歐元區立場最強硬的德國,其實最不願希臘脫歐的原因。因為沒有團結的歐洲,德國亦將喪失地位。德國期望的是一個「屬於歐洲的德國」,而非「屬於德國的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