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閩南語】 詈,比罵更尖酸刻薄

文/陳俊明 |2015.07.10
3162觀看次
字級

文/陳俊明

佛經裡的「罵詈」一詞於東漢就已出現了,安世高翻譯《佛說十八泥犁經》:「人為惡,喜罵詈惡口,至老不止。天神惡之,使為禽獸畜生血氣蟲獸。」是佛陀告誡沙門︰人為惡,喜歡罵詈惡口者,將受報在畜生道;接著三國吳支謙翻譯《弊魔試目連經》:「時魔心念,我寧可化於此國土長者梵志,取諸持戒沙門道人,撾捶罵詈裂衣破鉢破頭,令起瞋恚……」本經支謙用了四次罵詈。

至晉朝法立與法炬合譯的《大樓炭經》:「賢等莫殺生,莫盜竊,莫犯人婦女,莫妄語,罵詈、惡口、兩舌,莫念人惡。」此經講戒行,即有六次均以罵詈為不良言行;東晉瞿曇僧伽波提所譯的《中阿含經》:「若有他人罵詈、捶打,瞋恚責數者。彼作是念,我生此苦,從因緣生,非無因緣……」這是佛陀指導弟子們需以因緣觀,行忍辱波羅蜜,本經亦用了二十次罵詈。

在中國上古典籍裡則具有更早於佛經使用「詈」字的例子,如《尚書.周書.無逸》︰「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這是周公勸勉周武王,若當小人埋怨你,背後刻薄的罵你時,要更加謹慎自己的德行;又如《禮記.曲禮》︰「笑不至矧,怒不至詈……」可以笑,但不可笑到前俯後仰;可發脾氣,但不可罵起人來尖酸刻薄。

以上古籍皆為孔老夫子教學之基本教材,當中均以「詈」字作罵人罵得尖酸刻薄之義,可見此一用語距今已三千年以上了。

再說連戰國時代屈原的《楚辭.離騷》︰「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是指我美麗的姐姐女嬃,一再的數落我的不是;《戰國策.秦策》︰「乃使勇士往詈齊王。」此段典故是發生於戰國時代(西元前313年)︰楚、齊同盟打敗了秦,當時秦須割讓商於一地;秦惠王不甘便派出張儀,離間楚、齊。楚懷王不理賢臣陳軫的利害分析,乃與齊國交惡,還怕秦國不信,更派勇士宋遺趣辱罵齊宣王。

《說文解字》︰「詈,罵也。」可見東漢「詈」與「罵」同義。從上古典籍使用單音詞的「詈」字,到佛經裡常出現的複音詞「罵詈」,可以看出單音詞與複音詞在時代上明顯的分介。但當今普通話中只保留「罵」字,「詈」字卻在時空中消失了。

現今閩南語除了仍用「罵」字之外,同時保留「詈」字。其用法也是單字講「詈」,少有「罵詈」複用。如︰莫再詈人了、你真會詈人也。其閩南語之國語注音應標為(ㄌㄟ4),國際音標即可注為(lè)。而當前「罵」與「詈」還是有分別的,「罵」多指情緒激動的爆粗口;「詈」則係冷靜的言語數落,用詞便難免尖酸刻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