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壽旺 實踐大學國際長
回想多年前在華府擔任訪問學者,在歷經連續兩場百年大風雪肆虐的氣壓中,許多智庫或學術機構籌辦的研討會或演講均延期或取消,顯得格外冷清,堪稱「研究小月」。隨著如小型冰山的大雪漸漸融化中,各項活動也悄悄冒出。
美國華府地區台灣同學會借用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的場地,舉辦名為「第一屆台灣電影節」之文化性活動,透過網路宣傳廣邀大華府地區台灣同學邀請朋友參加,或許是宣傳效果奏效,現場湧進大約二百多位各國人士,雖然仍以華人居多,但很意外地看到不少美國或外國人士出席。
播放電影為《囧男孩》,一部純台灣的小品電影,頗具有宣揚台灣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作,片長將近一個半小時,期間笑聲不斷,並且鮮少人中途離席,至少離席的不是外國人,顯見故事情節和電影娛樂性俱佳,外國朋友沒有因為語言和文化的隔閡而放棄觀賞,就宣傳的層面,看來是個成功的選擇和策略。電影是呈現國家軟實力的一種形式,不需要太多的政治角力即可輸出文化,藉由潛移默化的方式發揮影響力。
文化影響力,早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一詞之前,美國好萊塢和迪士尼文化,早已經伴隨著美國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擴展到世界大多數國家,直到軟實力的概念具體提出後,許多國家開始意識到國家特有文化所能產生的影響力,可以取代或者彌補一國之政治經濟或軍事實力的不足,在國際間取得立足之地。法國的時尚文化、北歐的創意文化、日本的飲食文化,都是極佳的例子。
我國政府和民間近年來也逐漸的輔導或整合我國特有風俗文化,配合各種傳播管道,讓世界看到台灣的另一面,適時彌補外國人對台灣「空氣汙染」、「國會打架」、「天然災害」、「兩岸爭議」等較為舊有的負面印象。政府全面啟動、民間發展也開始愈加蓬勃,兩者相輔相成者,則事半功倍,例如第一夫人和雲門舞集成功地到美國華府表演,即為一個成功的例子;如果缺乏專業完善的規畫,恐會造成負面宣傳之虞,損及國家形象。
華府地區可謂臥虎藏龍,各國均視為是展現自己和角力的舞台,在華府舉辦活動,經常會有不可預期的世界各國來賓,在這一個兵家必爭的世界戰場,他們可能剛好或選擇性的出席某一場,而這也正是決定他是不是繼續參加下一場相關性活動的關鍵性的一場。
以日本、韓國為例,日本在華府舉辦的座談會活動,選擇的場地多為五星級飯店或是專業聯誼會所,不管活動主題為政治性、學術性或文化性質,場地的布置和餐點的提供,都展現完全的專業性和日本風格;韓國所主辦或協辦的相關活動上,文宣品的提供和餐點服務也都開始加強一致性和專業性,在頂級的西式餐宴上,擺滿水晶杯和銀器等高級餐具旁,配上一碟紅紅的「韓國泡菜」做為前菜,也算是一種展現軟實力的宣示。國際競爭激烈的時代,須審慎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