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美學 攝影是我視覺創作的一面鏡子 文與圖/陳志駒 |2015.06.28 語音朗讀 299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法雨妙蓮 ▲靈感的排列與組合 ◀芳鄰 ▲微光中的美學 ▼流動的詩句 陳志駒 文與圖/陳志駒 很多人,觀看我的影像創作,都會想找出繪畫跟攝影之間的那條界線。 繪畫和攝影之間完全屬不同概念的工具,但我理解的是,選擇的工具不論是畫筆還是相機,能夠主導並表達想法的還是那個腦袋瓜。長期以來,一直思考如何把攝影,當做是我創作的一面「鏡子」。透過鏡頭,我看見自己在想像深處的蠢動與莫名觸動,不斷嘗試用「書寫」文字詩句或「畫筆」的概念,去描繪不受制於傳統約定俗成的許多感受。從很早寫詩操練而來「文字視覺」能力,已經埋伏了我對視覺的觀看方式,具有足夠的表達能力。 「鏡子」,反映了自我貼近真實的另一種觀看距離,也意味著實際與生活為鄰所產生的各種「觀看縫隙」,所以,鏡子所代表的意涵不是各種長短鏡頭或感光元件所顯影的大小尺寸,純然是從生活投射到眼見為憑的可見物體,包括人本身的自己,都是鏡子的反射物。 我一直喜歡觀察與思考。攝影是視覺表達方式之一,如果繪畫是人類在製造相機前最好的藝術思考方式,那麼在人手一台相機的年代,我們又如何將它轉換為一支畫筆,衍生更多無限可能呢?電腦螢幕之於攝影,如同畫布之於繪畫,借助科技呈現的視覺創作,僅是基於不同媒介特性使然,過程並沒有比較輕省。甚至因為質感色彩要求更為精準,而比繪畫更須大費周章。 很多人問我「如何培養想像?」其實,想像的本質就是吸收且不斷消化。對於一些攝影師自稱不看展覽、不看書、不看別人作品,深怕被影響或左右思考的這種論調,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一個文化的進步永遠依賴於深耕與不斷累積,創作不是一種發明或奇蹟的顯現。 從事攝影或攝影創作,應該多了解或更清楚各種藝術形成的元素,甚至是當代多樣媒體潮流中引發的諸多感應。例如從西方搖滾音樂探討回歸到東方的「禪」世界,共鳴之處也都在促成另一種形式的共振可能。 我喜歡想像,透過日常寫作、閱讀或聆聽音樂或隨手塗鴉,還包括從住家到工作室這段路程,視為是一趟趟的旅行等概念,去補充自己想像所需的能源,它們非常貼近我們生活的視角與觀念,但更像是從生活透視而來的一面面「鏡子」,提供我在面對創作時的「思維反映」。 創作心得筆記 用攝影技巧,把握繪畫式創作的影像訣竅: *練習從傳統繪畫的欣賞角度,檢視攝影構圖與透視 *記錄生活中所見的色彩或線條,使之成為創作材料 *透過不同題材,熟悉影像之間充滿和諧與衝突力量 *閱讀攝影之外許多相關的美學感受,增加創作養分 作│者│簡│歷 陳志駒 作者是詩人,也是攝影師。透過文字視覺的想像語法,把攝影當作畫筆,試圖勾勒出人類賴以想像的視角與畫面。他所提出的「美術性的攝影語彙」,非一般通俗的攝影語言或後製影像的再變造而已。去年以兩件影像作品,奪下美國紐約IIAF競賽攝影類首獎,並在新澤西州MoRA舉辦海外個展。曾辦「微塵.聖像」、「凝視」、「蓮荷國」、「光之饗宴」、「想像之旅&愛的奧義」、「鏡在,不言中」等多場創作個展。以李瘦蝶之筆名,獲第十屆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其中〈蚊子〉、〈蟬〉已成歷屆國文基測之經典考題。 陳志駒攝影展 即日起至7/15,於台北信義區寶麗廣場有兩場創作個展:B1徠卡旗鑑店「光之饗宴」、2F「Joy in light 2015」 前一篇文章 攝│影│比│賽│訊│息 下一篇文章 展覽訊息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3【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手機開麥拉】培養攝影眼【紀實攝影】三山農場 花之旅【紀實攝影】四季絕景‧只見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