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榮民蒐集建材,自行修補牆面。因周遭建物拆除,他的
「補丁屋」變得特別顯眼,成為另類景點。 圖/中央社
【本報台東訊】台東海濱公園旁,一棟白色「補丁」建築成為目光焦點;屋主是八十七歲李姓榮民,他就地取材,拿到什麼就用什麼當材料,補破損的牆面。他和這幢房子的故事,就像屋子的補丁一樣,由大家拼湊流傳。
補丁屋位在台東市中正路與臨海路轉角處,因旁邊農會飼料廠拆除、近兩千坪土地整平,使補丁屋「一枝獨秀」,得以讓人一窺全貌,最近成為觀光亮點。有人說這棟陋屋像「霍爾的移動城堡」,也有人說它是托爾斯泰小說裡「呆子伊凡」的王國。
「移動城堡」藏著老榮民一生的祕密;他重聽、鄉音重,說不清自己的故事。對於老榮民為何蓋這間特殊房子,每人說法不同,大家一起拼湊老榮民和家的故事。
二十多年來都會經過這裡的陳嘉信說,這棟屋子原是海防檢查哨營房,哨所撤除後留給老榮民看守;老榮民當時是退休士官,可能預算不足,三十多年來以克難方式整修營舍,以木板補丁修門窗,並將營房漆成白色。
撿回收修牆 一輩子蓋不停
臉書「鯉魚山城鄉文化會社」蒐集的故事指,屋主年輕時來台東當兵,從此愛上這裡,空閒時就去垃圾場撿資源,裝飾自己的房子。
這棟房子從左邊看是一樓,從右邊看則是四樓。鄰居表示,老榮民曾說房子裡面是四樓,完全沒有鋼梁,牆壁水泥是他親手塗上;他住在二樓,三樓種菜。
住對面的婦女說,她嫁到這二十一年來,看見老榮民利用回收的資源補牆、修窗戶,「他的家,一輩子都在蓋」。
鄰居和台東榮民服務處說,老榮民已婚,妻子在台東縣金峰鄉大溪部落,還有一個兒子在高雄。
不過,記錄老榮民「白色陋屋的故事」、曾獲老榮民邀請入屋的阮偉明說,老榮民是廣西人,從大陸撤退後在台南服役,有六個小孩。屋子原本是木頭房,老榮民用水泥改建。但對於老榮民說他民國三十九年花兩百萬元買這間房子,阮偉明存疑,因那時兩百萬元是大數目。
這棟「白色陋屋」經歷過數次大地震和颱風,依然屹立在台東的最前線,面對太平洋海風侵蝕。
最近老榮民家旁土地賣給財團準備蓋飯店,地已整平。鄰居說,有人開價五百萬元,要老榮民將房子賣給財團,但他不賣。有人支持老榮民拒絕誘惑,就像「呆子伊凡」的故事,繼續建立他的快樂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