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錳礦。圖/陳柏亨
藍銅礦。
圖/陳柏亨
【本報台北訊】「謝謝你們,讓礦石造福更多人!」高齡九十歲的王駿嶽,昨天將畢生珍藏的一千一百二十三件、價值一千多萬元礦、化石,捐贈給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將典藏於科博館地質學蒐藏庫,預計兩年後舉辦聯展。王駿嶽說,他希望將礦化石用在教育推廣,讓更多人可以認識這個美妙的世界,讓石頭不只是石頭,更能延伸到科技研發。
王駿嶽早年在日本留學,回台後陸續任職銀行、電子公司,一直到六十四歲退休,才一頭栽進礦、化石的世界。王駿嶽說,退休後參觀台灣博物館的奇石展覽會,好奇跟工作人員問問題,卻被回說「看水(美)就好,不要問這麼多」,當下讓他決定,一定要搞懂礦化石。
王駿嶽十年前因緣際會認識科博館礦物學家何恭算,並透過他參訪科博館蒐藏庫,對科博館的蒐藏空間、管理留下深刻印象,二○○五年他將蒐藏的北投石捐贈給科博館,開啟雙方的不解之緣,他也多次向科博館請教,雙方互動活躍,有感於年紀愈來愈大,王駿嶽決定將珍藏礦石交付給他信任的科博館接管。
為了鑑定王駿嶽的珍藏,科博館人員一個月來多次前往王駿嶽的台北住所,整理、拍攝與記錄標本。
王駿嶽捐贈的礦化石,許多都是珍寶,例如一塊顏色如葡萄剝去外皮的葡萄石,散發晶瑩剔透的綠色光澤,這是一種矽酸鹽礦物,通常出現在山成岩的空洞中;另外還有一款俗稱的「沙漠玫瑰」,是由多片板狀結晶交叉,形成簇群玫瑰狀,因為多在沙漠地區被發現,因而得名。
王駿嶽的兒子王璲生表示,爸爸不同於一般蒐藏家,只挑選美的礦、化石收藏,而是考究礦物學分類做系統蒐藏,連礦化石的產地、成分,甚至哪個地表哪個位置、何種地層出土都暸若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