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前進上海

執筆人:趙怡 |2015.05.15
747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趙 怡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教授/博導

近期由上海社科院所發布的調查顯示,上海市民平均居住面積為二十四點一六平方公尺(約七坪),比台北市民居住面積九點六四坪更小,也更像「鴿子籠」。上海都會區的總面積為六千三百四十平方公里,不到台灣的五分之一,卻擁有同樣多的人口,焉能不擠?

除了生活空間侷促,交通壅塞、空汙嚴重與物價昂貴也是全體上海人的夢魘。可是,儘管「上海居大不易」,總人口依然逐年增加。一個兩百多年前的江邊小鎮,在星移斗換、滄海桑田的變幻下蛻變為擁有二千四百多萬常住人口的超級大都市,而近三十年來長三角一帶經貿、金融、紡織、航運等行業的繁榮興盛,更進一步把上海孕育成西太平洋濱的國際重鎮、舉世無雙的東方明珠!有人說,做為一名現代公民,你可以沒去過倫敦、雪梨、莫斯科或舊金山,卻不能沒去過上海!那麼,上海的迷人之處究竟何在呢?

說起上海的發跡史,實係拜「南京條約」之賜。一八四二年清廷以戰敗國身分向英國屈服,開放五口通商,上海憑其優越的地理條件迅速崛起,成為工商業發展中心,這種內連南北各省、外接美亞諸國的利便,也造就出絕佳的教育與就業環境以及多元化的社會面貌,使上海屢屢在列強割據、戰火肆虐、文革浩劫後,都能重返「十里洋場」的榮景。現今的上海璀璨亮麗、光耀奪目,來自海內外的企業主、投資客、冒險家、創業者和各界精英競相投入她的懷抱。定居於此地的台灣商人、學生和家屬將近六十餘萬人,每年探親與旅遊者達數百萬人次。

記得在一九八八年開放大陸行不久,筆者首度來到上海,觸目所及仍是一片破敗與落後,間雜著些許昔日繁華塵囂的餘韻。走進食堂、友誼商店或古蹟景點,幾乎都得遭受「晚娘面孔」的對待;打開旅館房間的電視機,歌手們穿著軍服高亢地唱著「東方出了個毛澤東」;有一次乘出租車趕搭飛機,駕駛員竟然一路狂按喇叭一面蛇行飆車直闖機場。那時候,同事們都把大陸地區視為出差的「危地」。

風水輪流轉似乎用不到三十年!千禧年剛過,筆者再度來滬,外灘一帶已見風華,霓虹閃爍之下,鮮衣怒馬,遊人如鯽。陪同我們參訪的老同志大聲地講解:「黃浦江把上海一分為二,右邊是浦東新區,左邊是城西老區,兩邊隔江互望都一樣壯觀」,躊躇滿志之餘,他還補上一句:「不過,西邊從前是洋人的租界,所以算是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傷疤,浦東的偉大建設才是新中國的榮耀」。

一般上海人頗引為自豪的「海派文化」是由傳統的吳越文化與來自歐美的西洋文化融合而成。近年來,上海徹底擺脫掉文革遺毒,才重新展露出「海派」的樣貌。如今漫步上海街頭,處處可見現代和歷史對話的軌跡。像是靜安區歐式老洋房與現代摩天大廈交相輝映,徐家匯教堂傳來的唱詩聲和玉佛寺的裊裊香煙,都引來路人駐足觀望;此外,大小劇場熱演中的滬劇、崑曲、雜耍、交響樂與芭蕾舞,一百二十多座博物館內陳列的東西方文物,加上老飯店的本幫佳餚、杏花樓的廣式燒烤、紅房子的法國大菜和古北的台灣小吃以及老街的茶館、衡山路的酒吧等等,都是中外薈萃,新舊並陳。這些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生活元素共同建構成今日上海人的悠遊歲月。

上海市民平均年收入只有八千美元,遠不如台灣,距先進社會更有數倍之遙,可是樂天知命的上海人平均壽命為八十二點二七歲,高於台灣人,更高於美國人,甚至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人人都知道,財富並不等於快樂,看起來,財富也未必使人活得更長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