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周年。而五月八日是德國投降七十周年,歐陸許多城鎮都舉行了令人動容的紀念活動。這次紀念活動很可能是二戰戰場老兵和親歷戰火的倖存男女,能夠參加的最後一個周年活動了,因為他(她)們都早已超過耄耋之齡。
二次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有一億多名軍人被動員參與歐亞非戰場的戰役。將近五千萬至七千萬人在戰爭中犧牲生命。二戰改變了戰後世界政治版圖和國際社會結構,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戰爭催生了聯合國的成立,而歐陸各國為了重整戰後關係,開始推動歐洲一體化的目標,當年的戰敗國德國成了維護歐洲團結和歐洲價值的領導者。
反觀亞洲,在八月十五日接近的此刻,曾經被日本侵略的中國和南韓至今仍在等待日本現任政府的真誠認錯和道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年起已經分別參加了多場國際間紀念二戰結束的活動,安倍在每一場合的講話,雖然表達了對二戰期間帶給鄰國痛苦的不安;但他真正花篇幅表達的卻是:二戰七十年後,日本如何建立了一個支持人權和尊重法治的自由民主國家。而作為美國堅強的盟友,日本在二戰結束七十年來也為亞太地區和平與繁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南韓和中國眼裡,安倍是一個頑固的民族主義分子。今年八.一五日本戰敗投降七十周年的首相演講,如果仍是聚焦於未來的貢獻,而非為過去做出道歉,地區緊張情勢難以真正緩和。
德國自一九六○年代開始對二戰進行深入反思。一九六三年,在法蘭克福對奧斯威辛集中營大屠殺的納粹分子進行審判。一九七○年,西德總理布蘭德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為被納粹殺害的死者默哀,「華沙之跪」不僅被標誌為戰後德國與東歐各國改善關係的重要里程碑,也與以色列之間「一跪泯恩仇」。
德國的反思並未僅僅停留在認罪、懺悔和道歉上,它在戰爭賠償問題上態度也很明確,先後向波蘭、俄羅斯、原捷克斯洛伐克等受害國家和受害的猶太民族,進行了巨額賠償。
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七十周年前夕,總理梅克爾表示,德國會負責讓更多人知道納粹的殘暴行為,讓那段歷史能深刻的銘記在人們的心裡。
今年初安倍出訪德國與梅克爾見面時,曾經表示:日本不會為了二戰歷史向鄰國道歉。因為「二戰後,亞洲與歐洲面臨情況完全不同。」安倍表示,德國的道歉,讓歷史產生和平,進而統一了歐洲。
但今日亞洲情形不同。安倍未說出口的,應該是:亞洲在戰後出現了共產中國,而這個中國正快速壯大,並對包括日本在內的周遭國家形成了威脅。而中美間的競爭,讓日本必須靠邊站,日本選擇站在美國這一邊,不想向中國低頭。
日本沒有想通的是:當安倍口口聲聲要讓日本恢復為一個「正常國家」的同時,卻在面對歷史時遮掩逃避,不能做個正視歷史的正常國家,則日本的邁向正常國家之路,就無法像德國一樣,受到周遭國家的尊重和祝福!
知名小說家村上春樹稍早接受媒體訪問時就表示:日本過去對鄰國的侵略是事實,「儘管細節存在爭議」,日本必須不斷向中國、南韓及二十世紀受侵略的其他國家致歉,直到這些受害者說:『我們雖不能完全忘懷,但你們道夠歉了。現在可以把爭議放到一旁了』。
二戰結束七十年了,對戰爭的道歉,亞洲和歐洲有這麼大的認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