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地震學家早就知道尼泊爾會發生災情慘重的大地震,由於尼泊爾位於仍在互相撞擊的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的交界處,專家預測此地區大約每七十五年會發生一次強震,尼泊爾在一九三四年發生規模八點一強震,距今八十一年。
全球五十位地震學家與社會科學家一周前才在加德滿都集會,構思如何協助這個貧窮、擁擠、過度開發和建物偷工減料的地區,為即將來臨的強震做準備。他們知道他們正在與時間賽跑,未料這麼快就噩夢成真。
地殼構造、人口集中和不耐震的建物,讓尼泊爾難逃此劫。劍橋大學地震學家傑克森說:「亞洲的問題是人口集中在危險地區。」
同樣規模的地震,災情隨全球各地建築與人口條件而異。美國地質調查所舉個例子:同樣程度的搖晃,在加州造成每百萬居民十至三十人喪生,在尼泊爾可能是一千人,在巴基斯坦、印度、中國可能多達一萬。
傑克森表示,觸發災情者是大自然 (地震),「但後果大致出於人為」。走山、土石流之外,殺人的是建築而非地震。住在沒水的平坦沙漠裡,地震傷不了你,但沒有多少人願意住沙漠。
《紐約時報》報導,兩千五百多萬年前,原本為島嶼的印度板塊撞擊歐亞板塊,這兩個大陸板塊迄今仍以每年一點五到兩英寸的速度相撞,撞擊的力量已經把喜馬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推高為世界最高峰,並且引發大地震。
二十五日的規模七點八地震是尼泊爾過去二百零五年來發生的第五次強震,包括一九三四年規模八點一強震,造成一萬多人喪生。
協助窮國防災的加州「國際自然災害防制組織」在一九九○年代就警告,尼泊爾人口向城市集中,若再發生與一九三四年同樣規模的地震,估計會造成四萬人喪生。
二十五日的地震深度十五公里,屬淺層地震,造成地面劇烈搖晃,但釋放的能量不及一九三四年那次。
科羅拉多大學地質學教授畢爾漢說,加德滿都下方一百二十公里長的斷裂區的斷層大約滑動三公尺,「地震把加德滿都往南移了三公尺」。
國際自然災害防制組織本月警告,尼泊爾每年人口成長百分之六點五,是全球都市人口最密集地區之一,加德滿都谷地就有一百五十萬居民,地震風險高。
地震前,該組織已協助當地成立一個非營利組織,為地震做準備,包括加強學校和醫院的耐震力。
但尼泊爾法律規定,房地產必須由所有兒子均分,因此,為了能分給所有兒子,房子都蓋成瘦瘦高高,甚至在頂樓加蓋,極不耐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