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食安事件頻傳,消費者比想像中更「挑食」,據尼爾森調查,去年有百分之六十七的受訪者,願意花更多錢買有品質的產品,較前年增加九個百分點。尼爾森通路與電子商務產業總監康德蘭直言,「改變」飲食已非口號,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在進行式。
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發表最新「台灣連鎖店年鑑」,調查登錄的連鎖餐飲總店數達三萬六百八十六家店,年增百分之二點四,但若依各品牌擁有的平均店家數,則從四十二點五店降到三十八點八店,各品牌擁有的店家數平均減少三點七店,顯示餐飲業受食安風暴影響,已進入盤整期。
康德蘭解讀,「消費者改變了」,消費市場逐漸移轉至負責任的廠商與通路,來路不明的產品和通路消費客層則在流失。重點是,儘管品牌知名度高的產品售價較貴,但消費者仍願意買單。
她說,從尼爾森調查數據觀察過往幾大食安事件,毒奶粉事件造成奶粉品類銷售衰退百分之十七,塑化劑事件對果凍銷售更慘、衰退百分之三十,至於去年爆發的餿水油事件,重創食用油品類銷售下滑百分之十一。
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秘書長洪雅齡表示,尼爾森的食安數據確實呼應了去年國內連鎖店數消長,雖然國內整體連鎖總店家數仍微幅上揚,事實上版圖卻已不同,其中以速食業類別,例如早餐、便當店等業者汰換率最高,至於日系連鎖品牌和國內大品牌,在台擴充是推升總店家數成長的主因。
整體觀察去年國內連鎖店面的發展,洪雅齡指出,去年實體門市面對電子商務衝擊,不再繼續衝「店量」,反而重視「店質」,重新回頭檢視每個門市的經營績效,及門市所在商圈的變化應對,加上國際品牌攻占國內都會區,造成連鎖產業雖仍成長,只是各品牌旗下的店數平均規模呈現縮小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