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人間百年筆陣 二 一

執筆人:薛富井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 |2015.04.17
1548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薛富井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

執筆人:薛富井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

弘一大師是中興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師,在此之前,南山律學已有八百年湮沒無傳;他也是中國近代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與思想家。出家前的李叔同先生才華橫溢,精通繪畫、戲劇、音樂、篆刻與詩詞。民國七年他三十九歲,於杭州虎跑寺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因有感於當時內憂外患,欲力挽民族危亡之狂瀾,認定必須從世道人心最根本處著手,遂立志以律弘教。他捨棄了出家前的自我,包括各種藝術成就與浪漫,透過內省觀照自己在生活軌跡中,曾經歷過的苦惱、焦慮與內在衝突等許多嚴重的考驗,並以石破天驚之勢,跨越到法身慧命的另一層次與境界,完成了另一莊嚴生命的再生。

民國二十六年,弘一大師在廈門南普陀寺之演講「南閩十年之夢影」,提到自己在閩南居住的十年所做的事情,其中成功的卻是很少很少,殘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常常自己反省,覺得自己的德行,實在十分欠缺。他根據古詩的「一事無成人漸老」和清初吳梅村的「一錢不值何消說」,為自己取了一個名字叫「二一老人」。弘一大師覺得「二一老人」這個名字很有意味,也認為這是他在閩南居住十年最好的紀念。

弘一大師說:「我十年來在閩南所做的事,雖然不完滿,而我也不去求它完滿了!諸位要曉得,我的性情是很特別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敗,因為事情失敗不完滿,這才使我常常發大慚愧!能夠曉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過遷善!」閩南十年,正是弘一大師聲名遠播的時期,然而他卻愈益戒慎謙虛,認為自己一文不值、一無是處,並且對自己認真審問,絕不含糊。

「二一」的語意主要在惕勵我們,常常覺悟自己修善不足,並時刻努力用功、改過遷善,慎勿因為事情做完滿了,而產生貢高我慢的念頭,生出種種的過失。古時的大戶人家有的甚且會在屋頂上刻意留下破瓦殘磚,以示子孫人生的不完滿,告誡後代必須努力培養自己欠缺的許多德行。

「十法界不離一念心」,特別是「人法界」的眾生性常是善惡功罪相間夾雜,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完人。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接受人生的缺憾,以及認知自己在某些方面是有所不足的時候,若能時常發起慚愧心與懺悔心,並且反省改正,則內心自然會漸漸清淨明朗。

在這一方面,弘一大師結合自身力行,列舉了十例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懇勸眾生改過遷善之必要:一、虛心;二、慎獨;三、寬厚;四、吃虧;五、寡言;六、不說人過;七、不文己過;八、不覆己過;九、聞謗不辯;十、不嗔。

弘一大師的一生,不管是做人或做事,從早期的藝術教育家,到最後成為一代的律宗高僧,都是極其認真且嚴肅的,他常為世人稱揚為「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之典型。

儘管在人的一生中,我們的生命是不完滿的,我們也常驚覺老得太快,但智慧開得太晚,誠如普賢菩薩警策大眾的偈頌:「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人生不怕錯誤,只怕耽誤,在我們經歷了人生的千迴百轉,面對自己生命的不完美時,我們是否應該對自己也有無盡的耐心與慈悲?我們若是能夠從內心發起真正的謙卑,並讓自己精進努力於智慧與慈悲的修持,就在那一轉身之間,我們將會有足夠的潛力,將生命中的不完滿,轉化為許多的正向與無限的可能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