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高希均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一、敢向西方世界說「不」
輝煌謝幕的時刻終於來到。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於三月二十三日凌晨逝世,享年九十一歲。
沒有新加坡一九六○年代的特殊政經生態,就產生不了李光耀這樣英雄氣質的領袖;沒有李光耀這樣的領導魅力,也就不會有今天「小而富」的新加坡。中國歷史中「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的經驗,在一個非中國而又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彈丸之島上,得到另一個印證。新加坡建國時危機重重,到今日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名列前茅,實在是四小龍中最持久、最有生命力的一條龍,更是東方人的共同驕傲。
以「奇蹟」來形容現在每人平均所得已超越五萬五千美元的新加坡,實不為過。集「新加坡奇蹟」締造、推動、鼓吹者於一身的,就是被新加坡尊稱為「新加坡之父」的李光耀。這位敢對西方領袖與西方媒體說「不」的東方領袖,來自他領導政績的出色、受到選民的持續支持,以及辯才無礙與治國理念的自信。對李光耀來說,西方式民主與自由不是唯一的美德;安全、整潔、公平、正直、健康、有秩序、有紀律、有效率也同樣重要。當這些目標互不相容時,政治領袖就要有勇氣與智慧,根據新加坡的國情與民眾的需要,做出優先次序的決定,必要時向全世界大聲地說「不」,而不是不加選擇,在西方輿論壓力下,隨著西方的價值觀起舞。
二、「不這樣做,就沒有明天」
在與李資政見面及聽他演講中,有二次深刻的印象。一次是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日在新加坡,正是鄧小平去世次日,全球媒體追逐他發表意見。我陪同《遠見》總編輯王力行做了近二小時的專訪。這位充滿機智的政治領袖說了下面二段話:「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基本上是一個『信任』問題。你們的總統(李登輝)不信他們;他們也不信他。彼此的猜忌也相當個人化,這使得問題變得複雜。」「我們的發展策略是,把位在第三世界的新加坡變成擁有和第一世界相同的生活水平。如果不這樣做,我們就沒有明天。」
另一次是二○一○年七月上旬,李資政與溫家寶共同倡議的第一屆「The Future China Global Forum」在星召開。我應邀演講,題目是:「中國人的夢想在那裡?」我指出,西方發展中認為「先決條件」的民主、法治、清廉、公平,在大陸發展中是次要的;大陸以另一種價值來「補償」,以穩定「補」民主之不足,以效率「補」清廉之不夠,以「補貼」補公平之缺乏。除了生活改善,今後中國將進入較高層次的追求,這會是中國人的夢想—民主、法治、開放、永續發展。很高興看到二年後(二○一二年十二月)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提出「中國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三、三位歷史性人物
二十世紀以來,東方出現了三位歷史性人物。今年是中日抗戰勝利七十周年。蔣介石堅持中國人自尊與鐵血意志,是「民族英雄」;鄧小平以其膽識與政治生命推動開放,是「改革之父」;李光耀半世紀中展現其機智與務實,是「治國政治家」。在《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天下文化,二○一四年七月,頁四十六),他對兩岸關係做出了相當肯定的判斷,「台灣與大陸的重新統一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有志參選台灣二○一六的總統候選人,會如何評論這位元老政治家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