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趙怡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 教授/博導
「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大陸是我們的國土、大陸是我們的疆域,我們的國土、我們的疆域;不能讓毛賊盡著盤據、不能讓俄寇盡著欺侮…」這首〈反攻大陸去〉,對於六十歲以上年紀,出身軍旅或曾經住過眷區的人們來說,應該都耳熟能詳。它記載著一段動盪與飄搖的歲月,大約從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開始,到老蔣總統復行視事、中共侵台戰事失利、兩軍隔海對峙為止超過二十年以上的時間。
根據民國四十五年戶口普查結果,當時台灣人口不及一千萬,其中二次大戰後移入一百二十萬人左右,占比為百分之十三,而國軍官兵及眷屬占了最多數。他們居無定所,初時隨著部隊移防而四處遷徙,最後多半在營區附近落戶形成社區,俗稱為「眷村」,官方資料顯示,至九十年為止,全台共計有八百多座眷村,主要集中在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和高雄等都會區,各眷村戶數不一,大型的集合式眷村可容納數萬人以上。
台灣的眷村有其特色:第一,住戶的主人概為軍人,他們念茲在茲,始終在等待政府一聲令下就要打回大陸,「殺朱拔毛,還我河山」,卻終其一生未能如願,落得客死異鄉,尤其可憐的是許多少小離家的青年戰士,退伍後已成「老兵」,無家無業,孑然一身,多半晚景淒涼。然而,這批在國共逐鹿中原時期吃了敗仗的三軍將士,卻在捍衛台海安全的聖戰上獲得輝煌的戰果,保住台灣六十年的安定與繁榮;同時,這批為數可觀的新移民也為台灣社會注入大量中原文化的色彩,益增其多元化發展的動力。第二,居民們係由大陸各地遷台,都屬「外省籍」人氏,自視為華夏文化的傳承者,是徹頭徹尾的炎黃子孫,且由於深受軍中風氣感染,個個都是「忠黨愛國分子」。過去每逢選舉,國軍部隊和眷區的選民都堅決支持國民黨,所謂「鐵票部隊」,其來有自。由於出身背景的差異,眷村族群常與台灣本土化潮流產生扞格而自覺被邊緣化。
經過一甲子滄海桑田的巨變,包括社會結構的重組、兩岸局勢的緩解等等,眷村終告解體,取代竹籬笆大雜院的則是水泥叢林與公寓大樓,偶而走過廢棄的村落,還會瞥見三三兩兩老兵模樣的長者駐足其間,徘徊瞻顧,好似在遙想那個「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迷亂年代,抑或是為自己的命運被大時代浪潮所淹沒而暗自嗟嘆, 倒是眷村的第二代在懵懂中逐漸省悟,體會到必須及早走出竹籬笆,融入現實社會,才能看見未來。他們之中出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俊彥人物,在競爭激烈的台灣社會裡頭角崢嶸,也算是替消失中的眷村印象留住幾筆鮮明的色彩。
兩岸由熱戰、冷戰而停戰,國共從不共戴天、笑泯恩仇到和平發展,換來的是海峽的寧靜,得利的是兩岸的人民,最幸運的是台灣,安定三十餘年之後,經濟起飛帶來的資源與財富重分配,足以讓耕農變地主、布衣為卿相、貧民成富賈,不過被遺忘的卻是昔日碉堡裡、甲板上枕戈待旦的將士,還有那串被竹籬笆圍住的戰時歲月。
政府在眷村改建過程中,預留了一點空間,讓具有特殊意義的建築物可以繼續保存,以還原歷史真相和社區樣貌,更讓後輩們瞭解到前人為捍衛台灣生存與和平所付出的代價。
三月二十八、二十九日高雄市國軍眷村文化發展協會在左營舉辦一場「眷村子弟回娘家」的活動,號召離散各地的軍眷第二代結伴返鄉,走馬左營軍港、四海一家、將士紀念塔、海軍官校軍史館,重回永清、明德國小及海青中學等母校校園,盼能重拾大伙兒時的記憶,也試圖匯合眾人之心力為眷村歷史文化的傳承做出些許貢獻。
對昔日眷村風情仍有一份記憶與情懷的你,盍興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