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女紅 新娘頭飾纏花再現

 |2015.03.02
4748觀看次
字級
近乎失傳的纏花,在文化保存者陳惠美傳承下開枝散葉。羅秀玉成立博物館及工作室推廣,圖為羅秀玉創作「牽牛花」。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早期新娘頭上會戴簪石榴造型的纏花,因製作費工費時已沒落,陳惠美成立中華纏花藝術發展協會,透過展覽及教學傳承,結合文創,讓纏花用途不再侷限於嫁娶,並成立「春仔花(纏花)」台灣工藝之家推廣。

無形文化資產纏花(春仔花)工藝登錄保存者陳惠美說,傳統農業社會,纏花是女紅,從剪紙開始,將「半唇形」剪出來,再用鐵絲加絲線纏繞成三公分大小的紅花,客家人稱為纏花、閩南人叫春仔花,是結合刺繡、剪紙、編織的技藝。

傳統結婚嫁聚需依禮俗,身分不同頭上簪戴著不同的纏花,新娘佩戴「石榴」,象徵多子多福;新郎母親佩戴「鹿」、新郎祖母及新娘母親佩戴「龜」,象徵福祿雙全;嬸嬸、舅媽佩戴「五福花」,象徵福祿壽喜康寧;媒人佩戴「梅花」,取諧音「媒」。

其他造型,玫瑰象徵純潔愛情、牡丹象徵富貴吉祥、圓仔花象徵圓滿福氣、玉蘭花象徵德馨芬芳、蝴蝶的諧音是福疊,象徵福分綿延、康乃馨是指對母愛的感念、百合花象徵百年好合。

早期除當成髮飾,也常用在兒童帽子,或纏繞成大束花後裝在玻璃框中,成對當成廳堂擺設,客家人稱為「供花」。

纏花工細、過程複雜,剪紙是基本功,接著挑找線的光滑面,以繞、捻、盤、折、綁五技法,「鬆、緊、鬆、緊」口訣將葉片及花瓣纏繞成型,三公分的小紅花上包含十二種技法、十五種零件,展現出精緻細膩。

陳惠美在學習過程中,從傳統蛻變成符合現在人需求,「以有法變無法」,重新詮釋纏花,創作成具有實用性,又能呈現作品的纖細美感,作品不僅可自用、贈禮、也成為藝術裝飾品的生活元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