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要立志做大事 不要做大官

執筆人:薛富井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 |2015.02.11
3295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薛富井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

民國十二年十二月,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嶺南大學懷士堂演說,告誡青年學子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在此之前,孫中山先生亦曾於民國五年在杭州督軍署的演說中,說明「立志」的重要性,他指出「凡職業無論大小,官階無論高卑,若不能立志,雖做皇帝,做總統,亦無事可做;若能立志,則雖做一小官,做一工人,亦足以成大事。」在嶺南大學的演講裡,他說「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業成功。

如果一件事業能夠成功,便能夠享大名。所以我勸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他強調在該次的演說中,能夠貢獻給青年學子的就是要諸君立志,要有國民的大志氣。總結這篇歷史上著名的演講,孫中山先生勉勵青年學生要踏實做事,真正培養服務人群的精神,建立起我為人人的大志向,以謀求大眾的幸福。

立志是古今讀書人最重要的一件事,若是立志想要達到什麼地位,則僅是關係於個人的名望,特別是當個人的利益與大眾的利益產生衝突時,在成就一己之私的過程中,強大的妄執常會損及他人,而且欲望、紛擾,甚或痛苦,都會伴隨而來。然而若是立志成就大事,則關係到群眾的福祉,在念念為社會,念念為大眾的付出過程裡,終將在利他中成就了自己。

近年來與大陸高教體系的交流過程中,發覺他們對於台灣社會所展現出志工團隊的力量,以及大專院校服務學習的蓬勃發展,表達了高度的敬佩與觀摩學習的熱忱。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如何推動服務人群的學習網絡,是各國極為重視的交流與學習型態。特別是服務學習的推動,有助於讓學生置身於情境的歷練,藉由探索、反思、回饋,以及與周遭環境的互動,不僅落實了品德教育和公民參予的精神,且幫忙建構出學習助人利他的態度與生命價值的體現,這就是立志做大事的基本出發點。

立志做大事的「立志」,在佛法裡是一種願力或誓願;「大事」則是要使每一個眾生都能覺悟,人人都能成佛。每個人的一生皆由願與行,引導人生的目標與內容。就修行學佛而言,首要即在發願,所謂「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四弘誓願是共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第一願是利他,第二和第三願是止惡與修善的自利,第四願則是二利圓滿。諸佛菩薩在過去更是都發過不同的願,例如地藏王菩薩的悲心大願,就是要教化六道眾生,特別是地獄道的眾生,所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至於大事,《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眾生是菩薩的福田,菩薩因為悲憫眾生,不忍眾生受苦,發起大悲心,因而能超凡入聖,成就了從利他當中完成自利的大事。

英國心理學家 Richard Wiseman 研究指出,人們通常會在新的年度開始時,習慣性的為自己訂下目標與願望,然而到了年底,卻只有百分之十二的人真正達到目標。僅僅是日常生活中,單純的一念希望,我們卻常因習性的剛強與難以調伏,終究無法發揮改變的力量,讓願望成真。諸佛菩薩的願行則非如此,在願力中,所行持的慈悲、智慧、戒律與方便均是不可思議,而且這份立志救拔眾生的弘願大事,直至盡未來際,不可計劫,依然持之以恆,堅定行持。

孫中山先生說不要做大官,大官屬於有為法的名相,如夢幻泡影;至於要立志做大事,則是一切眾生的福祉,在無我當中行利他之行,這才是最究竟圓滿的大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