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黛嫚
在副刊工作,遇到的趣事不少,譬如報社登廣告是重要業務,也是報社收入的重要來源,不過曾經有人打電話來副刊,問說他有一篇文章,想登在副刊上,要花多少錢?這問話顯然就是外行人問的,登在副刊上的文章不但不必花錢刊登,而且發表之後還有稿費可拿,這是寫作的人都知道的「行規」。話說回來,當年視為笑話一則的趣事,到了二十一世紀成為說不出口的事也未可知。現在連新聞都可以投稿了,有線電視新聞一天二十四小時以跑馬燈告訴觀眾,有什麼新聞,可以直接寄過來或跟我們聯絡。某大報的讀者投書版據說非常熱門,傳真機整天印出各式各樣的讀者意見和新聞,而且還有雖不豐厚也絕不微薄的稿費。
副刊經常藉著版面一角刊登徵稿啟事,說明這是屬於大家的園地並且表達需求的文稿類型,既然副刊園地公開,那麼常常在版面上占據重要位置的專欄可不可以投稿呢?
孫如陵主編就曾說過,方塊專欄對外開放的很少見,「因為這也是言論之一,可視為是社論、短評的延長,也可視為機能的擴大,所以在物色方塊作者的時候,態度非常審慎,因此年輕朋友欲打進方塊的園地,縱然這兒不是禁地,既然不收外稿,只有充分練習,以待確實有成。」雖說不是禁地,對投稿人來說其實正是禁地,孫主編此言只是鼓勵尚未成「家」的年輕作者,多鍛鍊筆力,才有機會受邀撰寫專欄。正因為專欄作者都是由編者邀請而寫,自然一般作者是不能投稿專欄的。
日前檢視剪報,發現一篇李奭學先生寫的專欄文章,欄名是《書海六品》,設計此專欄旨在邀請六位有學者身分的作家,從各自所學的領域書寫所思所感,為讀者在浩瀚書海中披沙瀝金,李奭學此文談的是年度小說選,開場白卻是道出一封讀者投書,某先生指責他「希望我不要老在『專欄』上占據報刊的篇幅,應該改用『投稿』的方式和他『一較高下』。」這位讀者認為李奭學能在《中副》上寫專欄,是拜他「留洋鍍金的特權所賜」,李奭學對應的說法是引用五四時期蔡元培「民亦勞止,吾亦勞止」的說法,他說,「坦白說,寫專欄或是寫書評都是出公差,沒有服務社會的赤誠,恐怕多數人都會因勞而止,何況我深知才疏學淺,已有多年不敢和人『一較高下』了。」
如今自己從編者的立場轉換立場,從邀請作家寫專欄,到受邀而寫專欄,料想可能也有讀者(或是寫作的文友)認為自己「飽覽了山光水色,參悟了人情世態」也累積了一些寫專欄的材料,也想寫一篇文章指明投稿「格子與檯子」。
專欄當然可以投稿,只不過,此時老編不是我,無法作主刊登投稿的專欄。說不定哪一天,副刊也如分類廣告版面一樣,只要付錢,就可以買一「方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