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路寒袖作家
去年底台中國家歌劇院搶先登場,姑且不論它在行政程序、工安問題的爭議,建築師伊東豊雄以洞窟、地穴為設計概念,整棟建物不用一根柱子,而是以五十八面曲牆構築而成,在媒體喧騰一時,甚至被譽為「全球最難蓋的房子」、「世界九大新地標建築」,其曲牆的特殊建築工法更因此獲得世界專利的認證。
不久前,參加東海大學創校六十周年典禮,暨路思義教堂啟動維修保存計畫。路思義教堂由知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與東海大學當時的建築系主任陳其寬設計建造,採用薄殼式建築工法,整座教堂以四片雙曲面構成,如雙掌合十的祈禱之姿。思及於此,一時茅塞頓開,一九六三年路思義教堂特創的曲牆工法,五十二年後,被揮灑得淋漓盡致,可謂「異曲同工」。難怪路思義教堂會獲選全球十大代表及保存現代建築。美國蓋提基金會(Getty Foundation)為了保存二十世紀全球優美建築,自二○一四年發起「保存現代建築」補助計畫,評選全球十處最具代表性的現代建築,而路思義教堂是亞洲唯一入選的建築。
第一次親眼目睹路思義教堂是在高二下。當時我初識現代文學,狂熱得癲痴迷亂,所有心思全在上頭,一有風吹草動的文學訊息,全身都起雞皮疙瘩。文學社團繆思社同學炫耀認識某東海大學的學長,他是現任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台中分會會長,大家咸認為是精進寫作的好機會,立即約好上山請益。
原以為這趟學習之旅可以滿載而歸,但事實恰恰相反。先前竊念既是寫作協會的會長,理當文筆流暢,文學閱讀廣泛,再不濟也要是文學的愛好者。孰料我們等了一整晚,這位會長才從舞會匆匆趕回,對我們三個高中毛頭小子專程前去討教如何寫作,簡直覺得不可思議,他臉上的表情說明一切,瀟灑數言就把我們打發。更慘的,當時回市區的公車已收班,我們小組會議後無異議通過「今天不回家」,索性夜宿在路思義教堂旁邊的草地。
那晚睡睡醒醒,一夜爭辯彼此的文學與夢想,惺忪之際,黑夜裡的路思義教堂雖只有剪紙般墨黑的輪廓,但情味獨具;而躺著仰視,特別巍峨莊嚴;它的合十之姿像是為我們的每句話語見證,督促我們不可變質、變節。清晨睜開眼,路思義教堂洗沐在金黃色的曦微裡,竟忘了全身早被露水潤濕了。
幾年後,我得獲因緣住進前輩作家楊逵的東海花園。那時候,該區還是荒煙漫草,郵差雖然願意送信進花園,但因楊逵常外出去演講或參加活動,所以他在東海校園郵局租了個信箱,郵局就在教堂旁。於是我成了小小的信差,三天兩頭就從東海花園進到東海大學拿掛號信件。我在東海花園時,楊逵已是家喻戶曉的大作家,因此多次受邀進校演講或聽演講,每次我都當小跟班陪他前往,記得當時演講的地點大部分都圍在教堂旁。
很多年後,我與高中同學音樂家詹宏達老師重逢,並開始合作寫歌,所以常有機會分享彼此的人生體驗,他得知我曾與楊逵同住,不只一次跟我提起,當他還在東海唸書時,偶爾就會看到有個小女生手抱一綑玫瑰花,低著頭在教堂附近徘徊,有時甚至還留下兩行清淚,當時以為是高中生情場生波,聽了我講述楊逵的故事,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小女生是楊翠,那綑花可不是情人所送,而是她阿公楊逵要她當賣花女,小女生連輕聲詢問都害羞,哪敢叫賣呀;花一朵也沒賣出去,特別擔心回去被阿公責備,不禁悲從中來。
這些是我所知道,圍繞著路思義教堂的小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有各自精采的經驗吧。路思義教堂長久以來都是台中的意象之一,其原因不僅是設計建造者的名氣,也不光是造型,我相信還有更重要的成分就是許多人與它的因緣。人的故事往往是最動人的,就讓我們雙手合十,祈求美好的故事不斷產生,不斷被敘說、不斷傳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