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洪 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教授
學生常問:「為何一定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才會成功?」社會上有很多富二代,他們完全沒有吃過任何苦,卻照樣過著人上人的生活。王安石不是說:「願為五陵輕薄兒,生在開元貞觀時,鬥雞走狗過一生,天下興亡兩不知。」蘇東坡也說:「惟願孩子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可見古人不見得認為成功一定要吃苦,不是嗎?
其實學生誤會了,這兩首都是諷刺的詩。
吃苦的必要性是因為人對容易得到的東西不珍惜。馬雲在台灣的演講中說:「只有經過生活的磨練、挫折和教育才會變成自己的知識。」在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中,一帆風順的創業家是難以生存的。台灣的智榮基金會曾委託香港中文大學調查華人企業接班後的情形,結果發現新加坡、香港、台灣二百五十家華人企業,在接班後的二十年中,市值萎縮了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說,原本是一百億元的企業,在第二代的經營下只剩下四十億元了,這是很驚人的虧損。
現在世界一日數變,若沒有充沛的歷練和應變能力是應付不來的。最近石油價格一落,許多企業也立損幾十億資產,八十年代美國的王安電腦公司更是一個好例子。
人的大腦是演化來的,它唯一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基因傳下去。因此,吃過的苦頭會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痕跡,不再重蹈覆轍。研究也發現愈是辛苦學會的知識,在大腦中儲存的愈久,凡是千辛萬苦才得到的,人會加倍珍惜,而隨手可得的東西,常常用過就丟,所謂「來的容易去的快」,孩子自己打工一點一滴攢下來的錢,用起來非常謹慎,父母錢買的東西,掉了都不彎腰去撿。
台灣現在很流行小確幸,有個大型基金會的執行長說:「過去來申請的都是一百萬元以上的大案子,申請者有大理想,想要改變台灣,現在來申請的都是二、三十萬的小案子,為自己找個立身之地。」他很憂心沒有理想就不會有抱負,很容易「等因奉此」過一生。
我想起當年在美國讀書時,倫理學的老師問:「除了上帝、家人和朋友,你最重要的五件事是什麼?」我旁邊的大學生很誠實的寫下「女朋友、跑車」,我們幾個留學生寫的是國家、民族、忠誠、正義,因為我們都經過戰後的苦,對被罵亡國奴、受日本人的欺凌很憤怒,我們這一代了解什麼叫做「覆巢之下無完卵」,什麼叫「自助、人助、天助」,所以無法滿足於小確幸,人只有在絕境,無退路時,才會奮力向上。這一代沒吃過苦,對機會的把握不像我們那時那麼積極。我們以前趕公車,拚命跑,非趕上不可,因為沒有別的代步工具;現在的年輕人說:「不必跑,沒有公車可以坐計程車。」他們的選擇性多了,相對的,對已有的也不那麼珍惜了。
每個人的價值觀來自他的經驗、他所讀的書,而價值觀決定他的行為,人必須對所有珍惜並且感恩才會成功,這是為什麼吃得苦中苦後,才可以成為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