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大學教授關在象牙塔做研究已經不夠,為了加強產學合作,包括實踐大學、大葉大學、逢甲大學等,不只鼓勵學生到企業實習,也獎勵老師到企業短期「充電」,返回校園後,再把產業所學融入課程,協助學生了解職場脈動,縮短學用落差。
實踐校長陳振貴表示,學校原本有「學術研究獎補助」,鼓勵老師做學術研究,但為了落實課程務實致用,這學期起,實踐補助老師到公、民營企業研習兩天到兩個月,老師不只能減少授課時數,校方還貼補1萬元。
學校出錢補助老師到企業「蹲點」100小時,拓展本身的技能或當企業諮詢顧問,回來再將所學用在教書上,大葉校長武東星說,老師和企業互動,未來也希望當橋梁,轉介學生到該企業實習。
武東星說,學校計畫每年有10%的老師去企業進修,不限科技、餐飲服務相關科系,連工學院、外語學院的老師,也要動起來,不然惰性太重,跟產業完全脫軌。
「有企業經驗很重要,上課如果只教理論,學生會吐槽自己看書就好」,實踐餐飲管理系助理教許瀞尹,之前是超商鮮食部採購主管,負責開發御飯糰、加熱便當,她8年前到實踐當專任老師,也經常與學生分享業界現況,有時還被「請」回業界當顧問,為企業「健檢」、「開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