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型企業以各種型態、各類定義,火熱地出現在很多城市,助人和獲利原本可以相輔相成,並不衝突。以孟加拉為例,日本Uniqlo與鄉村銀行事業群聯手,用在地素材在地生產,最初通路就是鄉村婦女,不分紅,只拿回當初投資金額,利潤再投入、擴大營運的模式,一件衣服要價台幣百元出頭,就是要讓窮人也買得起,解決孟加拉貧窮、識字率、衛生等社會問題的目標不變:「就像慈善事業,社會企業要解決社會問題,但它也要像企業能維持財務,因為所有獲利將再投資,幫助企業成長,有益於社會。」
社會型企業幫助窮人改善生活,在過去,夜間點燈讀書,在孟加拉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但鄉村能源利用太陽能板發電,讓孟加拉電力普及率從百分之三十上升到六成,就這麼一小片,讓原本到了晚上就得熄燈就寢的孟加拉人,有更長的時間活動,甚至做生意,業績加倍成長。
跨國化學大廠在孟加拉成立巴斯夫鄉村,生產防瘧疾的蚊帳;鄉村時裝織品,則一改孟加拉血汗工廠的刻板印象,細微處講究高標準,放眼望去,工人臉上全戴著五顏六色的小口罩,天花板挑高,廠房通風明亮,連座椅高度都依人體工學打造,下方還可以收納個人物品,宛如鄉村事業帝國。
據FOCK報導,二十八歲的孟加拉青年羅尼創辦 Green Savers 投入綠化園藝社企:「在孟加拉,貧窮是問題,失業是問題,新鮮栽種蔬果也是問題,獲得鄉村電信信託投資,各投資五成。」如此一來,社會型企業永久持續,讓資金再循環,創造更多社會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