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大醫院兒童過敏免疫研究團隊發現,嬰幼兒時期有異位性皮膚炎合併睡不好的小朋友,到了十歲左右,出現情緒問題的機率,是同齡兒童的二點六倍,出現品行偏差的機會為同齡兒童的三倍,醫生提醒家長應維持居家清潔,避免塵蟎孳生,如果小朋友還是癢得睡不好,除了擦藥、服藥之外,可在醫師評估下,服用低劑量褪黑激素。
台大醫院副院長江伯指出,俗稱「濕疹」的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反覆發作、搔癢難耐的過敏性皮膚病,異位性皮膚炎兒童平均需花四十五分鐘才能入睡,比一般兒童二十多分鐘長,且攸關睡眠品質的非快速動眼期也僅有七成,少於一般兒童的逾八成。
江伯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睡不好的原因,多與塵蟎過敏有關,一歲以下兒童過敏原多來自牛奶,一歲半以後,多因抓搔癢的傷口跑進細菌、塵蟎,形成「癢就抓、抓更癢」的惡性循環。
國外研究指出,有睡眠問題的孩子較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行為異常、或學業表現較差情形。江伯倫指出,研究團隊發現,夜間褪黑激素分泌較少者,睡眠較差,皮膚炎也較嚴重,「褪黑激素大都用於調整時差、改善睡眠,從這次研究發現,它也可用來改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睡眠品質」。
研究團隊針對一百零二位、一至十八歲的研究對象,以睡眠儀器腕動計及多頻道睡眠紀錄儀,評估其中七十二位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的睡眠,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小兒科學醫學期刊《Pedia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