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阿嬤思念先夫,經常戴老花眼鏡縫補舊棉被,令人動容。
圖/黃煌權
棉被被胎縫補了上千針紅線,像是被漁網包住的「棉塊」,阿嬤還是捨不得丟。
圖/黃煌權
【本報嘉義訊】嘉義縣八十八歲李姓獨居阿嬤,日前被衛福部朴子醫院王姓個案管理師發現其家裡棉被被胎已老舊到無法保暖,且縫了上千針修補線。管理師要送阿嬤新毛毯禦寒,阿嬤不肯收;經一再勸說,阿嬤最後才紅了眼眶收下,並道出一段延續六十二年的感人故事。
原來,阿嬤這條棉被是六十二年前朋友送她的嫁妝禮;四十四年前丈夫往生後,阿嬤就將棉被視為先夫的身影,因此即使縫補了上千針,還是捨不得丟,因為一針一線都代表阿嬤對先夫的思念。
「這條棉被我蓋了六十二年,就像先夫一直陪著我,讓我覺得好溫暖!」獨居的李姓阿嬤出身富裕家庭,但因丈夫及家族長輩相繼去世,加上三個子女有兩人長期住院治療,另一名兒子在外地工作,導致阿嬤家道中落並獨居。
這幾天寒風刺骨,王姓個案管理師到阿嬤家訪視,看到阿嬤正在縫棉被被胎,覺得很好奇,問阿嬤原因。
阿嬤說,棉被被套破損,被胎也出現裂痕及脫落,親友都勸她把棉被丟了,但她就是捨不得,因為每次蓋上這條老舊棉被,就會覺得先夫依舊陪在身旁,讓她感到無比溫暖。
修補上千針 早已不保暖
這幾年阿嬤已在被胎縫了上千針紅線;近兩年阿嬤視力愈來愈差,穿個針往往要花上半小時,必須戴老花眼鏡才能一針針修補被胎。雖然過程辛苦,但阿嬤開朗地說:「不會啦,只要棉被能補好,再辛苦都值得!」
王姓管理師看到棉被像是被紅色漁網包住的「棉塊」,感動到淚水在眼眶裡打轉。王姓管理師說,阿嬤經由修補老棉被表達對先夫的思念;雖然棉被早就不能保暖,但阿嬤仍堅持使用到她老去,令人動容。
王姓管理師勸阿嬤,如果因此著涼,子女一定會很難過,無法安心治病及工作,阿嬤才勉為其難收下新毛毯;但阿嬤說,會繼續蓋老棉被,新毛毯未來送給孫女作嫁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