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素蘭居士(右二)號召好友,參與大慈育幼院的義賣。圖/慈善院提供
【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還能做是福氣,若不能做就『魯氣』啦!」現年八十二歲、知名百年餅店「舊振南」老頭家娘蔡素蘭,多年來參與佛光山慈善院的社會服務工作,從整理二手輔具、訪視獨居老人、急難家庭救助,到協拍失智症影片,都看得到她的身影。她說,有能力助人是一種福氣,所以更該感謝佛祖的保佑。
已經忘了確切的年份,蔡素蘭和佛光山結緣甚早。猶記那是獅子會的活動,一群人到佛光山旅遊,當時大悲殿還在修建,她當場發動眾人添「香油錢」,後來佛光山還寄送《覺世》旬刊給眾獅友,她看了頗受感動;可惜由於做生意,並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參與佛光山的活動。
及至孩子漸長,她開始到普賢寺禮佛、擔任義工。初始她並不曉得普賢寺是佛光山的別分院,後來知道了,「原來自己與佛光山一直有緣」,便更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從早期在「佛光藥局」幫忙包藥,到後來的獨居長者家訪,都是「隨傳隨到」,工作之餘的時間幾乎都在協助慈善院的事務,有時身體不適,旁人看了不忍,她卻把勞動當「復健」,樂此不疲。
表達善意需耐心
蔡素蘭說,尤其是獨居老人的訪視工作,因為隔一段時間就區域輪調,多年來,她的足跡已遍及全高雄,看過形形色色的個案,「對比之下,更感到自己的幸福,也因此,不僅懂得知足與惜福,也更加發心去協助這些需要幫助的人」。
蔡素蘭有感而發:「大多數人其實都樂於別人對他好,但多少害怕那只是表面工夫、流於形式,而不敢與人交心。」尤其獨居老人,容易自我封閉,因此在一開始接觸時,難以卸下心防,「必須有相當的耐心,讓他們感受到你的善意,才有更進一步接近的可能」。
像是之前在苓雅區的一位老菩薩,住家環境只有蔡素蘭可以幫他整理,連理髮也只願讓她操刀,而這可是蔡素蘭多次探視、陪他聊天,甚至過年親自為他準備飯菜,才建立起來的交情。「這就是人家說的『老人囝仔性』,老人家的個性難免有些執拗,對於助人者來說,可以獲得認同,是極大的成就。」
以正信正行課子
蔡素蘭謙虛表示,其實不只是她,所有的師兄、師姐都很發心,這全是受到星雲大師和法師的精神所感召,才能凝聚如此宏大的正面力量。像她的子女、媳婦和孫子,從來不曾被要求信仰佛教,但多年來看著她的作為,都被感動發心來學佛,並樂意協助各項服務工作。
「我常跟孩子說,做人要有良心,做生意要有道德。錢賺得再多,最終也帶不走。能夠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對人多一點善心與幫助,也可以給自己和子孫多一點福報。」蔡素蘭說,欣見孩子把「家訓」給聽進去,並且能以正信正行走在佛道上,「這攏愛感謝佛祖的保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