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 (五)

文/程恭讓 |2014.12.16
1676觀看次
字級

文/程恭讓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

五、提倡對全體佛教文化知識與信仰的整合,是星雲大師對佛教的第五大貢獻。

歷史上的佛教以分宗分派著稱,如在佛滅百年後,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大眾部,佛滅三百年間,佛教分裂為二十部派。

在由大眾部衍化出來的大乘佛教中,有中觀學派、瑜伽行派及如來藏學系三種理論體系之對立;而在承傳大乘佛教思想文化的漢傳佛教中,也有大乘八宗之分判,大家各是己所是,各非己所非,紛紜擾攘,所謂「判教」是也。

如果再就全球佛教文化圈的分佈而言,復又存在更大的分裂,這即是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及巴利語系佛教三大佛教文化圈的分割。佛教史上這種分裂與分割的現象,不僅是宗教史學者心目中令人錯愕的文化奇觀,也是造成佛教至今難以整合為一個統一的世界信仰的最重要的原因。近兩個世紀以來的現代佛教學術研究,為佛教文化信仰與知識的重新整合提供了新的契機和方法,但同時卻也引發一些新的分裂,或加劇歷史上固有的某些分裂。例如對於如來藏問題的現代學術研究,無論是在中國的佛教界,或是在日本的佛教界,都是重新加劇引發佛教思想與信仰分裂之痛的重要事件之一。

突顯佛陀本懷

總之,現代佛教文化需要在新的歷史高度、新的理論格局上重新完成一次知識與信仰的整合,這對於佛教文化癒合長久以來的分裂之痛,療治百年以來的新創傷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加強全球佛教文化圈的團結與溝通,推動世界佛教的交流和發展,尤為具有現實性及緊迫性。

星雲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是二十一世紀和未來佛教發展的正道,其所闡釋的人間佛教既突顯佛陀的本懷,也呼應現代社會注重「以人為本」、強調「社會參與」的價值關切,主張在原始佛教與後原始佛教之間,在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之間,在漢系佛教與他系佛教之間,在漢系佛教的各種傳統之間,都建立均衡和融和的立場,不限於一宗,不泥於一派,一方面直揭佛陀的本懷,一方面向一切佛教思想文化資源開放。大師這樣的理念和方法既突破了傳統中國佛教封閉性的判教思維,也超克了一些現代佛教學者所嘗試的排他性的佛教文化整合方式,以圓融和合的基本立場和包容開放的巧智善慧推動全體佛教文化的整合,為當今及今後佛教知識與信仰的整合之道,樹立了標準,建立了典範,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因而構成星雲大師對佛教的重要貢獻之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