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秘魯首都利馬出席氣候會議的大約一百九十國代表十四日達成共識,為二○一五年簽署對抗氣候變遷協議奠定基礎。與此同時,有警告指出,要削減全球不斷增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還需祭出更嚴格的行動。
路透報導,歷經兩天的馬拉松延長會談後,這份長達四頁的文件要求各國於二○一五年初,呈交對抗全球暖化的全國性計畫,為二○一五年十二月巴黎高峰會簽署的新全球協議奠定基礎;巴黎協議將勾勒二○二○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框架,利馬會議是通往巴黎的關鍵一站。
十二月一日開幕時,利馬會議充滿樂觀。大陸和美國及歐盟各自宣布排計畫,部分發達國家開始陸續承諾向綠色氣候基金挹注以幫助窮國應對氣候變化。這些好消息為利馬談判注入動力。
然而樂觀情緒隨著談判深入而逐漸消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如何分擔應對氣候變化責任等問題上激烈交鋒。
發展中國家堅持,二○一五年在巴黎簽署的協議應當充分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而發達國家則試圖淡化「區別」,要求發展中國家「做得更多」。會議一度陷入僵局,最後的談判持續進行了四十多個小時,會議文本數度修改。在主席的積極斡旋下,最終各方做出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