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郵政公司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之殷墟文物為主題,今天發行「中華古代文物郵票—殷墟」。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中央研究院和中華郵政合作,不但讓距今3000年的殷墟文物首度躍上郵票,並舉辦「暢郵殷墟」特展,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盼透過郵票向世界介紹殷墟及中研院史語所。展期至明年7月1日。
位於中國大陸河南省安陽的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組成的考古隊,於1928至1937年之間,先後進行15次考古發掘,發現甲骨、銅器、陶器等多種文物。
殷墟文物收藏在許多地方,其中一部分跟隨著中研院來到台灣,這次選作郵票圖案的8件文物,便是史語所多年珍藏,較著名的文物包括「牛方鼎」,是中研院安陽考古發掘中體積最大、最重的銅器,四面浮雕了牛頭,腹底鑄了一個象形的「牛」字銘文。
另外還有1個特別的文物「帶刻辭鹿頭骨」,上頭記載了商王征戰回國途中,在「蒿」地狩獵,以獵物祭祀「文武丁」的事件。史語所指出,目前考古出土的鹿頭骨刻辭只有2件,這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