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甜食 都是大腦機制作祟

 |2014.12.09
639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研究人員透過老鼠實驗發現,有1種機制似乎能感測有多少葡萄糖進入大腦,如果機制發現葡萄糖少了,會驅使動物去找尋更多葡萄糖。科學家說,人類偏好甜食與澱粉類食物,可能就是這種機制驅動,若能善加運用,有朝一日或許能更有效對抗肥胖。研究結果刊於8日出版的《臨床醫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葡萄糖是碳水化合物的構成要素,也是大腦細胞主要能量來源。研究主筆賈迪納(James Gardiner)說:「我們的大腦非常仰賴葡萄糖當能量…但人類演化時一直很難取得葡萄糖,導致我們對高葡萄糖食物難以自拔地喜愛,千方百計地去尋找。」 

賈迪納團隊假設,感測肝臟與胰臟中葡萄糖的酵素「葡萄醣激酶」(Glucokinase),可能驅動人類對葡萄糖的渴望,以此為出發點展開研究,而他們在調節食物攝取等多種功能的大腦下視丘內,發現了這種「葡萄醣激酶」。

賈迪納團隊實驗發現,老鼠24小時沒吃東西時,葡萄醣激酶在下視丘調節食欲中樞的活動大幅增加,接著餵老鼠葡萄糖溶液以及牠們平常吃的食物球,研究人員使用病毒增加老鼠下視丘葡萄醣激酶活動時,老鼠會吃比較多葡萄糖;降低葡萄醣激酶活動時,老鼠攝取葡萄糖量隨之減少。

賈迪納認為,或許可以透過改變飲食來降低人類無糖不歡的渴求,而研發針對這種系統作用的藥物,可能有助預防肥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