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寬宏心量結緣 廖年賦拿指揮棒傳遞愛
年輕時的廖年賦
台北世紀交響樂團創辦人廖年賦橫跨了日據與光復後的台灣,培育出音樂界無數後輩,卻從不以音樂謀利。父親「查某仙」堅守漢文化,熱中於教授漢文,對他教誨最深,「只要有心學,他一概傾囊相授,學費完全不是問題。」廖年賦說,學生也有日本警察,腰間配著刀來上課,帶來各式各樣的束脩,聊表心意,就像古時的傳統師徒一般。
愛拉小提琴的廖年賦經常去中華路新麗聲樂器行買絃、松香等器材,認識了樂器行老闆楊朝開,勸他轉到樂團。「對我來說,是否輕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可以整天拉琴,這是當時我的最愛。」
而後,廖年賦成立世紀樂團,希望能成為職業樂團,團員固定領薪水,專心演奏。「多年過去,我很清楚,這個夢想在今生是不可能做到的。我這一生很受老天照顧,雖然父母早逝,但兄姐都很愛護我,我要繼續唸書,他們就供我唸書。我要買小提琴,三姐就想辦法買給我。」廖年賦師範學校畢業後,兄姐決定將家裡留下的地賣掉時,自己沒花半點心思,也一樣分到一筆錢,剛好用這筆意外錢財帶全家去維也納再進修。
廖年賦說,看看周遭環境裡,許多家族為了分家產,導致親人反目成仇的消息,時有所聞。相形之下,兄姐對自己的照顧以及大家處得很好的情形,還真是一種幸福。
三十年前,像世紀這樣的樂團很少,能夠運作得有聲有色的更少。「基金會原本靠利息運作,十幾二十年來,利息愈來愈少,必須要靠募款。」廖年賦說,現在政府各級機關都有編列預算,讓演出團體申請。「但是,世紀也很少申請政府補助,除了過程太過繁複之外,也有其他的考量。基本上,評審都是音樂界的,大家都認識,審查結果補助多或少、過或不過都傷感情,不要讓他們為難。更何況,就算申請到補助,通常也是杯水車薪。」廖年賦終究還是靠自己,有多少錢做多少事,安排音樂會的內容時,也不會受到任何限制。
既然無法開源,只能節流。廖年賦自認很不會募款,因為實在說不出口,同樣是樂團,為什麼要捐給世紀,甚至基金會董事捐款時,都覺得很對不起他們。「世紀四十年團慶時,大家說服我,辦了募款餐會,捐款者就送樂團演奏的貝多芬九大交響曲錄音。我雖然同意了,還是覺得很不好意思。」除了募款外,曾經有人接洽,以世紀的基礎辦音樂班或比賽,廖年賦還是不能認同。
他始終,一本個人的音樂藝術信念,不能將樂團世俗化,用來賺錢,甚至用賺來的錢來經營樂團,自己都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