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理事依空法師(右)榮獲一○三年度「社教公益獎」,接受教育部政務次長林思伶頒獎表揚。
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林洛瀅台北報導】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理事依空法師長年致力社會教化、心靈改革與品德教育,積極推廣童軍、家庭教育及多元文化內涵,促進社會安和樂利,從事藝術教育、學術研究,以提升社教品質;當罹患癌症,更以豁達態度面對生死,積極關懷眾生;他卓越貢獻榮獲教育部一○三年度「社教公益獎」,昨日於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接受表揚。
依空法師自謙表示,有幸榮獲「社教公益獎」,也看出教育部對於佛光山、國際佛光會,乃至整個佛教長期替國家人民,盡心盡力推展社會教育、公益等,給予重視肯定。
有教無類
落實人間佛教
依空法師強調,社會本來就是一所大學,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推動各項教育領域,其中社會教育以關懷社會大眾、不分年齡、有教無類,例如:推動讀書會、舉辦教師夏令營等;強調佛教堪稱為永久的社會教育,幫助社會遠離亂象、注入正能量。
依空法師以學識豐富、慈悲濟世精神,落實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理念。
他致力終身學習,推廣成立社教機構,舉凡文學、佛學及生命教育,帶動社區學習,推展童軍教育及家庭教育等全方位學習領域,將佛法弘化十方,不僅從事文教工作,更宣揚教義,以佛法真理提升人性真善美,帶動社會溫馨祥和與安定,獲得高度好評與肯定。
生死豁達
正向面對病痛
自罹癌後,依空法師透過「人間衛視」、《人間福報》展開生命教育系列的講座,分享抗癌經驗;為推動全民終身學習,錄製「佛學文學家」專題講演、推動生命教育「人生講座」、南華大學「進修及推廣教育中心」等。
回憶罹癌歷程,依空法師說:「我是一位配合的病人,所以把信仰交給佛陀,醫療交給醫生,大量閱讀保持心情愉悅;人不能要求生命不面對挑戰,但能夠培養面對挑戰的力量,面對挫折心念不顛倒,這是生命保有的態度。」
依空法師認為,目前社會罹癌率偏高,很多患者心靈驚恐,他歷經長達近四十年佛法滋養,更體悟身苦心不苦的道理,希望過來人經驗分享,將心比心地鼓勵更多患者,從佛法中克服恐懼,保有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病痛。
永不休息
常做美好事務
展望未來,依空法師相信,「社會教育工作永遠做不完」,他說,「《大寶積經》裡的經文:『常做佛事,永不休息。』影響我很深,也自我鼓勵要多做美好的事,永不休息。」
為表揚長期對社會教育貢獻,今年二十二個團體、三十一人榮獲「社教公益獎」,得獎事蹟包括偏鄉教育、農業教育、環境教育、生命教育及終身教育等,教育部政務次長林思伶再三表達感謝。
林思伶表示,從事社會公益不分年紀、性別、團體,經多年觀察,認為「公益」落實情況為城市發展成熟重要指標。
當社會團體、個人,願意以無私的愛與奉獻,投入在各層面去幫助弱勢,促進社會更公平,才能走向開放成熟社會,期盼將台灣公益精神持續傳承。